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

  苏州天平山又因山顶平整而名天平山。还称范坟山,因范仲淹先祖祠墓在此而得名。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各位来天平山游览。

  天平山为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木渎景区主景点之一,位于苏州城西约14公里,海拔221米,山势高峻,因山顶正平故名。天平山风景区距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约5公里;这里自然风光旖旎,景色宜人,自唐代以来,就已成为旅游胜地,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景”之美誉。 景区内“青泉、奇石、红枫”天平三绝,吸引着无数历史名人、文人墨客。不仅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康熙、乾隆皇帝等历史名人在天平山留下了许多的遗迹和传说;而且近几年来,天平山亦得到了李瑞环、宋平、乔石、宋健等一些中央领导的垂青。

  在这众多的历史名人中,范仲淹更是与天平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是桑梓之地。现在的这座天平山正门是1998年8月新落成的,门楣上的“天平胜迹”四个大字是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范敬宜的手书。

  各位请看,这座牌坊就是苏州人民于范仲淹千年诞辰之际(公元1989年)而重新修复的;原来的牌坊位于苏州灵芝坊范庄前,是人们为纪念范仲淹创办义庄而兴建的,可惜以毁于浩劫。这间三间四柱阁楼式石牌坊高7.73米,宽7.2米,构筑牌坊的石料取自天平山附近的金山。金山花岗岩石是国内优质的建筑装饰材料。这精雕细刻在坚硬的金山花岗岩石牌坊横梁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名言。《岳阳楼记》名扬天下,千年传颂,其“先忧后乐”思想至今仍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这儿是忠烈庙,“忠烈”二字是宋徽宗赵秸所赐。范仲淹“忠于朝廷,烈显于西土”,对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曾率其长子范纯佑卫戍边疆,抵御西夏入侵。里面这尊安详端坐的塑像就是范仲淹,那位就是他的长子范纯佑。你看他身穿绛紫色朝服,头戴禅貂笼巾进贤冠,胸佩方心曲领,这是他身居一品时的装束。范仲淹二十六岁开始为仕,官至参知政事,即一品副宰相。公元1043年任参知政事时,范促淹曾主持了一次以整顿吏治为核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的庆历改革。因为改革直接触动了一大批权贵的势力,所以他主张的改革没有成功,虽然“庆历新政”没有成功,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后人称他为“改革的先驱”、“一世之师”。

  这块碑上是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全文。公元1046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要求写下了《岳阳楼记》。他完成这篇传世佳作的时候,自己却从未去过岳阳楼。当时他是看了滕子京给他的一份《洞庭晚秋图》和一张重新修复的岳阳楼图,靠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而一气呵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这篇文章的结尾。

  这儿是三太师祠。三太师,是指范仲淹的三位祖先。他们分别是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时、父亲范墉。这三们都曾在江南一带为官,去世后均葬在天平山,因而天平山也叫范坟山。但是范仲淹本人的坟墓并非在天平山,而是在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麓。墙上悬挂的是范氏家族谱。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裔,他的高祖范隋为避战乱从陕西迁居苏州,去世后葬在天平山。现在天平山还保存着他的坟墓。史书上记载,楚王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越国大夫范蠡也都与范仲淹同归一宗。范仲淹的后代现在遍及海内外。1989年范仲淹千岁之时,其台湾后裔范增平先生曾率团返乡祭祖。

  这儿是新建的碑廊,建成于1997年,廊中碑文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皇帝的诏书,二是范仲淹的家忆,三是关于兴学的文章,四是义庄规矩。这块就是义庄规矩碑。义庄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福利机构。范仲淹在晚年,曾用自己一生节约下来的俸禄创办了范氏义庄,来救济穷人。这块碑上所列条文,是当所义庄失贫济穷的具体标准。

  现在,我们已漫步到了天平山三绝之一的红枫林之中。“天平红枫甲天下”,天平山是与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湖南长沙岳麓山齐名的四大赏枫胜地。天平山的红枫,学名枫香,叶呈三角状,植株较其它几处高大。这片枫林的幼苗,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的(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 他把380余株枫香幼苗植于山前,现已历经近四百余年的风雨。你看那一株株枫香粗壮挺拔,主干高达10层楼房,要两三人才能合抱。这一棵棵饱经沧桑的枫香树,无不呈斑驳老状态。有的根部盘突,树干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树瘤”;有的枝干四展,构成幅幅图画。这些看似老态龙钟的古枫香树,却都是生机勃勃的。初春,生发出许多新枝,夏时,枝叶繁茂如盖。近些年来,天平山风景管理处又栽种了2000多棵“接班枫”,与古枫林形成一片,时至深秋,交相辉映,景致更为壮观。这些枫香树,由于树龄不同,地势不同,长势有强有弱,又受山体阻挡,所接受的寒气不一样,其叶的色彩变化有先有后,有深有浅,甚至出现绿丛中一株红。更有趣的是:在一棵树的大小枝叶上呈现出嫩黄、橙红、赭红、血牙红、深红等自然景观,似如鲜花争艳,为树冠之花,人称“五彩枫”。枫红时节,天平山麓红霞缠绕、丹枫烂漫。慕名前来天平观枫赏景的游人如结如云。因而有诗形容“丹枫烂漫景装成,要与春花斗眼明。虎阜横塘景萧瑟,游人多半在天平”。秋到江南何处去,天平观枫最佳游。秋季来天平山观赏红枫更令人陶醉。

  天平山管理处自9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天平山红枫艺术节,让天平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更为了这项民间郊游活动增添了无限情趣。欢迎游客朋友秋季来天平山观枫赏景。

  枫林掩映之中的这座亭子叫御碑亭,为乾隆游山时所建。亭为八角,重檐屋顶,戗角大小各四,结构精美。亭子正中立着一块高大的砚石御碑,石碑分碑帽, 碑身,碑基三部分。碑身四周分刻着乾隆四次临幸时所作的四首五言诗。诗的内容主要是范仲淹的一些赞扬褒奖之词。其中一首写道:“文正本苏人,坟山祠宇新。千练传树业,一节美敦伦。魏国真知己,夷维传后尘。天平森林翠笏,正色立朝身。”

  这座汉白玉石牌坊,是乾隆御赐的。乾隆帝六下江南,四次来到天平山。乾隆幸未年春(公元1751年)他临幸天平时,因感佩范仲淹捐宅创义庄、以养族人的佳行,就钦赐了这座高义园坊给范仲淹,以示范仲淹品行高尚,供人们入景区即可瞻仰。

  乾隆帝喜好游山完水、武文弄墨。在他的诗中还有“北上天平路,名园久识吾”之句,意思是他的频频光临,以致“高义园”也熟识了他。因而在天平山景区,存留着不少与乾隆皇帝有关的遗迹。那条山路就是乾隆来天平时的御道,御道通往统悻门,经童悻门越过支硎山可到枫桥寒山寺。传说乾隆的游览路线,不外是先天平后灵岩。他五马并驾齐驱,经寒山寺,越支硎山,过通悻门下岭,由汉白玉石坊中门进山,然后过接驾亭上山玩毕天平山,复出中门,转道而上灵岩山背东南支脉,沿后山翻上灵岩山游玩。前面这座亭子则是地方官员迎接圣驾的接驾亭。(亭后为广袤十余亩的“十景塘”,“宛转桥”曲折塘上,走在“宛转桥”上俯视水中倒影,亦成景观。)

  在此,我们可一览天平山的全貌。天平山海拔221米,因山顶平正,故名天平,又因北宋时曾一度将天平山赐给范氏家族,所以天平山又名赐山,天平三绝之一的奇石,就遍布在山上,天平的奇石一块块矗立似大臣朝见皇帝的笏板,所以有笏朝天之说,传说中,天平山的岩石都是向下的,天平山是一块五虎扑羊,乱箭穿胸的绝地。谁知一生为官清政的范仲淹却为其祖先选了这块绝地作为墓地。就在范坟建成时,倾刻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雨过天晴后,满山顽石都有翻身倒置,朝天矗立,形成了万笏朝天的景观,据风水先生所说,范坟因点中了天平山的生穴,才使这块绝地变成了风水宝地。

  然面,万笏朝天的石柱奇构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地讲,天平山是一座断层山,断层倾斜角近乎垂直。山体运动时,在造山力影响下,断层之间或上下错位,或左右移动,或斜向扭曲。亿万年后,一些断层仍森然壁立在天平山上。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拿撑拄,不可名壮”。后来人们把这些奇峰、异谷称为:“龙门一线天、飞来峰、卓笔峰、照明湖”以及“龙头石、蛤蟆石、鹦鹉石、灵龟石、鲸鱼石、钓鱼石、丹石”等等。

  在青山碧水的天平山“十景塘”以北、“天平山庄”东侧的苍松翠伯之中,远视隐约可见的古墓群,就是北宋良相范仲淹的祖茔之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平山庄西端侧是一片红枫老树。

  山脚下的这片建筑就是天平山庄,为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天平山庄背依天平山,面临十景塘,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全部建筑自东向西主要有咒钵庵、来燕榭、范参义公祠、高义园、白云古刹五区组成。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各自相对独立。各部分均用廊庑相连,迂回曲折,高低错落,忽明忽暗,使游人如入迷津之感。所以,天平山景区亦很具苏州园林之特色。这儿山、水、房、树,相映成趣;赤、橙、黄、绿交错生辉,环境清幽,景色秀丽而开阔。因而古人形容为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咒钵庵位于山庄内东侧,相传为范仲淹母亲的住所,也是范仲淹少时发奋读书的场所。庵南临荷花池,东近“桃花涧”。登石级进砖刻“咒钵庵”门额,至“水石间”,有一层三楹,东窗外几“桃花涧”。古时涧边套树成林,暮春时节,桃化盛开,桃花片片随水漂流,涧聚泉成池,池周林木葱郁,林深,泉清、禅噪、鸟鸣、富有“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来燕谢平面呈正方形,以亭为中心,亭内悬有“听莺阁”匾额,因天平山多黄莺,莺声阵阵,故取韦应物“东方欲曙花溟溟,啼莺相唤亦可听”之意为名。亭高临方池上,池中多鱼,故称作“鱼乐园”。

  范参义公祠原为范氏家族祭奠祖先的场所。现为范仲淹纪念馆,是1995年9月被苏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江苏省确定 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分图片和塑像展两部份,由四个展亭组成。咒钵庵、来燕谢既为塑像展厅。内部有“岁寒堂”、“听莺客”、“来燕谢”、“翻经台”等建筑群紧连。又分为纪念馆一、二、三、四馆。在馆内成列着范仲淹各个时期的生平事迹。范公文正的崇高精神,不仅在苏州、在省内外千古流传,而且传遍中华、乃至世界。

  越过纪念馆向西为高义园区,是天平山庄的主要建筑。共有四进,依山而筑,渐进渐高高义园之名为乾隆皇帝南巡时所题。高义园前园,两侧有相对题字“仁寿”、“智乐”的圆弧形大门,是一排五开间的轿厅,雕刻图案,式样古朴;过二门楼,便是全区的建筑中心—乐天楼。这是一座宋代建筑。相传原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的读书、游览和休息之所,故以白居易之字为楼名(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因乾隆南巡时登楼眺望,翻阅藏书,故又称“御书楼”。该楼有二层,楼下是四面厅,四周都是回廊,可从不同角度观景;门前有嘉禾范玉琨书联:“万笏皆从平地起,一峰常插白云中”;厅后东西两侧设有梯登楼,楼厅建筑更为精美,也是四面敞通的厅阁,在此可眺望山景。楼下边廊外有小院,院中利用山崖、卵石聚泉成池,环以葱郁的花木、竹丛,颇有天然情趣。第三进为逍遥亭,取《诗经》“所谓伊人,于焉逍遥”之意,亭为歇山方亭,构筑别致,架临台上。亭北设有梯可登,南与御书楼隔园相望,互为对景。也是苏州艺人为乾隆皇帝唱评弹的场所;最后一进是高义园大殿,为歇山顶厅堂建筑,厅有三间,龙头屋脊,简朴庄肃。中悬有乾隆皇帝手书“高义园”盘龙金匾,高义两字取杜甫 “辞弟输高义,观图忆古人”句意而名,壁间嵌有御碑两块。殿前东西两侧有厢房,中为庭院,植桂花、木兰;殿东院有古罗汉松一棵,松龄颇古,相传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手植。

  在高义园西侧,位于天平山庄最西部的一片建筑为白云古刹。本为唐朝时的建筑,范仲淹因其祖茔在此,曾奏请其为功德香火院。

  接着,请随我到半山腰去看一看天平三绝之一的清泉。从“登天平路”砖细门额入内,拾级而上。那里自然景观与文人景区尤为丰富。整个天平山又分下白云、中白云、上白云。在登山路旁有块巨石,互助依偎,名“鸳鸯石”。上行到一亭,据传为乾隆南巡时登山更衣处,故名“更衣亭”亭旁有石形似蹲踞大鸟,头伸 向蹬道,喙啄弯曲,两翅伸展、称“鹦鹉石”。鹦鹉下有形似古庙中的大钟,名为“石钟”;在鹦鹉石的上面是“云中塔”,继续向上是“双桃”,再向上即为“白云亭”,此处为“下白云”。往西是“青峰亭”“一线天”。往东则是“云泉精舍”。

  天平三绝之一的“清泉”则位于其中;清泉称作白云泉。相说,唐代宝历元年(825—826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常利用公余闲暇,登游天平山。一天,他在山腰忽闻有如鸟鸣琴奏的流水声,上前拔开草丛、荆棘、繁枝,见一股清洌甘泉从石罅中潺潺地流出,顺着陡峭岩壁向山下。当时,白居易与山民商定,在山腰用石筑坝,挡住泉流。一泓泉水,清澈透明如镜,块块青中带白的石头,似如朵朵白云,与蓝天白云倒影池中,相映生辉。白居易触景生情,即题书“白云泉”三字,并咏诗《白云泉》一首。请看石壁上的这首诗就是白居易所做。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云,更添波浪向人间”后来他人将泉名和这首诗刻于泉池岩壁上。这首诗的书写者是苏州市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他是用左手挥就而成。大家请看,在泉旁的一块斑剥岩壁上有天然浮雕,粗看形似穿道袍的慈祥老人,细察酷似白居易像,侧立池畔,凝神静观,自然逼真。这就是大自然天功神造的“仙人影”。再看,那股由岩隙流出,用竹管接引的清泉就是白云泉。

  白云泉,为裂隙泉,出自半山腰峭壁岩罅之中,由于江南一带雨量充沛,裂隙水源不断,泉水常年不涸。那怕是久旱不雨,泉水仍然丝连萦络。有古诗《白云泉》云:“云根流玉液,发泄出巅岩,香洌堪为酒,清冷要煮茶”。旧时因山僧用竹管导入化缘的古钵中,因此,又称“钵盂泉”。其水因在岩罅渗透过程中,溶解岩石中的一些矿物质,并受山体沙石过滤,所以,泉水碧清透底,醇厚甘洌。因泉水味道甘洌,唐代茶圣陆羽曾把这清泉品评为“吴中第一水”。旧时很多人游天平山,至此小憩品香茗,咛咏赋诗,感叹不已。有的言道:“一勺初分到草堂,半似甘露半琼浆。煮茶有客多题品,可惜当年不与尝”。有的诗云:“兹山蕴美玉,玉精流不尽。色清未足夸,味甘有新禀。鄙哉陆羽翁,何不论入品”。还有的感叹道:“良辰当谷雨,胜赏又云泉;一岁一游览,是山吾有缘”。还有的要“期与云泉作老友,日日来此听松风”。许多游人对“白云泉”情感至深,留下美好印象。清乾隆皇帝南巡时,游天平山最喜欢到“白云泉”饮茶,并御题咏:“白云泉是白家泉,林色岚太古闲;不为炫能频叠韵,高人风度缅其间”。今日,我们游天平山来到白云泉,不仅可以小憩饮茶,消乏提神;而且还可以了解“白云泉”文化,“入山思水秀,涉水忆青山”。特别是秋高气爽之际,山麓红叶成片,崖壁朱实篱篱,更有无限的诗情画意。

  泉水有一个特点,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取一茶杯水,往里投入若干硬币,奇怪的是这满满的一杯水只会向上隆起,而不溢出杯外,因此,这水能有如此强的表面张力,就非泉水无疑了。

  喝罢白云泉,我们再向西来到“青峰亭”旁,这块石头由如雨后破土而出的春笋,前人称之为“玉笋石”;在看这壮似玉琢屏障的石头,古人称之为“护山奇石”。从“护山石”向上,这儿有一苏州最小的方塔,叫“观音塔”,这个“佛”字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提写的。这就是一线天。这两块巨石之间仅露蓝天一线,(像这样的一线天在天平山还有两处)。窄窄的一条石径直通山上,远远望去,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当地百姓喜欢把“一线天”称龙门。因为山上有块龙头石,如果从这儿上山,就寓意着要跳龙门交好运了。现在就请各位走一走这龙门吧,过罢龙门,好运频频。继续向上,过“撑腰石”就可看到飞来石,重达几吨的石头好似从别处飞来的,由此可见天平山奇石之奇。从飞来石向左至“望枫台”。向右可到“莲花洞”。站在望枫台上望红枫,满树枫叶别样红;紧连望枫台的还有“龙头石”、“回音谷”等。继续向上可到“中白云亭”,在那儿可看到“大石屋”,向左则可见“一叶舟”、“一砚泉”。向右可见“咬鱼石”,越过咬鱼石可到 “白云洞”“二线天”。从莲花洞上,可到“三线天”、“卓笔峰”;过“云上”至山顶,上有一圆巨形石,面向太湖,名“照湖镜”。远望太湖,水天一色,近处农田井然,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请朋友们注意安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daoyouci/31105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