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江书院的导游词

  导游词是指引游客游览的关键,要亲切具体,下面是渌江书院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欢迎大家来到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位于湖南株洲醴陵市,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株洲所辖各县市历来有重教兴学传统,其中办学最长、影响最广的是位于醴陵市城郊的渌江书院。渌江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 渌江书院早年从东正街青云山下迁至西山,宋明皆为学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渌江书院。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都曾在这里求学。

  宋代以前,现株洲全市各个县城还属于瘴疬卑湿、榛狉草莽的南蛮之地,先进的中原教化,跌跌撞撞地越过长江后,到达株洲市当时最繁华的醴陵县城时已成了强弩之末。

  自南宋始,小小的醴陵市一口气兴创了九所颇具规模的书院,即使在清初“不许别创书院”的文教控制政策之下,固执的醴陵人还是创建和重修了五所书院。其中,位居西山脚下的渌江书院因以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高、培养出的人才最多,而成为湘东子弟求知究学的首选之所。

  渌江书院设讲堂、内厅、斋堂和考棚。院前有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王守仁在醴之诗:“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右下方有洗心泉,清澈见底,水味甘甜,可消暑气。左前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可通渌江书院。书院左侧有考棚一字排开,考棚前院有于右任书“宁太一纪念碑”(碑原立于太一墓旁,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遭破坏。后由教师进修学校找回,暂立于此)。光绪三十年(1904),改渌江书院为渌江高等小学堂,次年再改办为渌江中学(后改县立中学)。民国16年秋冬停办。17年,在中学原址办县立乡村师范,1950 年又改为县立中学。县立中学与湘东、遵道两所私立中学合并为醴陵一中后,原址曾办过医院或闲置。1981年,创办醴陵教师进修学校。1982年,政府拨款维修,我国著名醴籍书法家李铎为题门额:“渌江书院”。198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追踪活跃在近代中国不同领域最高层面的众多醴陵人,令人最惊奇的发现是:在渌江书院传播的范围内,竟同时拥有难以计数的顶尖人物。

  往东至傅家湾,是湖湘学术巨子、南社湘集创始人傅熊湘的老家。再越过几个山包和几条小溪即到达了著名爱国将领程潜的故居,往北不出一里,则同时出了国党陆军上将、第八军军长张国威和国党总统府战略顾问、国党陆军中将刘咏尧。往南两华里,则到了著名的刘家湾,这里就是“护国元勋”、零陵镇守使、北伐烈士刘建藩和抗日时期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后任福建省主席兼保安司令的刘建绪的出生地,二则同出一门,于家乡也多施善举,至今都有流传里巷的好名声。当小溪辗过田畴婉延向西流去,就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国民政府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谍海枭雄”王芃生(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李霞的原形即其下属)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的故里。

  在近代中国,还有一个与人才辈出的醴陵比肩齐名的所在,那就是浙江的奉化。奉化是蒋介的家乡,在“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传统窠臼中,奉化人更多的是获益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平庸升迁的老套路,不似醴陵人凭实力和内涵绰绰有余地鼓捣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田地。人才难得,大批人才的出现,毕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细心培植和痛苦的锤炼过程,所以任何急功近利或期望直捣龙潭式的浮躁,都不应该是经营教育这一神圣事业的正常心态。闭塞也不是教育的唯一障碍,内引外流,闭塞和开放俱存,有时却能够培育出许多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人物。这不能不说是神圣事业的神秘所致,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正题反做。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看看,**我们在**集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daoyouci/31143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