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教案

陈涉世家教案

  陈涉世家教案(一):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好处。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课时安排[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解题,了解课文的资料结构,分析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它通民反的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代替。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状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明白了。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之后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是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最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不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秦始皇统一中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必须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必须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分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忙、协助。成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顺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将兵徇蕲以东;率领。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为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史者:被……压迫的。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状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透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透过王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之后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取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交,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构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后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构成了法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述,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状况和筹建政权的描述,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是,以侧面描述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四)概括课文资料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五)课后练习与思考:

  1.在下边句中的通假字下面加点,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它所通假的那个字。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

  2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手

  ②上()使外将()兵。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借()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③皆刑()其长吏。

  3.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前二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资料,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透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透过人物的育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从课文资料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识文主要是透过语言,尤其是透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五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透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陈胜同成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可见保文就是透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资料,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1)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透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应对秦王朝的暴政,应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能够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构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

  义和用法:

  ①项燕为楚将【大将,名词〕上使外将(兵【率领,动词」公将(鼓之【将要,副词】

  ③以数谏故[因为,连词」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以上两组句中加点的词好处不同,词性也不相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就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确定们不同的好处。再讨论下边句中成分省略状况: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主语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谓语主语谓语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宾语介词由以上4个例句能够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5.课后练习:①“故”的用法有。a.事,事故b.原因,缘故c.故意人所以,因此e.旧的。下边句子中的“故”属哪种好处,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逐之D.以数谏故()

  ②“为”的用法有:a.作为b.认为.c.做,担任d.是e.向.替f.因为g.被。下边句中的“为”属哪种好处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E为()坛而盟。F.自立为()将军。

  ③在下边句中括号里补上适当的成分:

  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E.守丞死,()乃入据陈

  陈涉世家教案(二):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方案之一

  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字词句。

  2.透过对文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分析,了解人物形象。

  3.能联系相关背景了解故事,理解作品主题。

  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乘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主要是肯定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同时有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司马迁这种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历史的态度,是其进步史学观的表现。

  学生如在学习本文之前能够将这段历史进行回顾,做到对整个故事心中有数,学习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才会了解本文节选的部分并没有故事的结局。文章着力表现的资料并不是整个故事本身,而是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歌颂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谋略和领导才干。从而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同时,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这位起义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贴合人物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虽不是故事的全部,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关起义以前的事迹,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浓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之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一中心,详略适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突出,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因此文章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也是全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全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写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仅用“会天大雨……法皆斩”五个短句十六个字,就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现实。写陈胜、吴广杀两尉时,运用“笞”“挺”“夺”“杀”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语言分析也因此成为全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教学设想:

  文章资料的理解需要首先读懂文章,因此阅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句子是务必要做的事,而且务必首先做好的事。所以,第一课时主要是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情感。结合注释和文言积累解释字词。第二课时主要是翻译句子,疏通文意。第三课时主要是透过揣摩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理解作品主题;透过对资料的分析,分析作者选材和组材的特点;透过对词语运用的分析,揣摩词语的表现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请一个同学讲述课前预习所了解到的“陈胜起义”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请一个同学讲述自己对《史记》的了解,帮忙大家了解“世家”的含义。

  3.尝试阅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

  二、文学常识:

  1.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生于公元前145年,10岁时随父到长安,从名儒孔安国学习,20岁时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名山大川,采访逸闻轶事,考察古迹,搜集了丰富的史料。元丰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事务。他遍阅皇家史馆藏书、档案。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42岁,动手编写《史记》。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改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最后完成皇皇巨著《史记》。司马迁大概死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约60岁。

  2.《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约526500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读课文:

  1.请一个小组齐读课文,其他组员注意在课文中标注出他们读音错误或停顿不正确的地方。

  注意字音:阳夏(jiǎ)辍(chuò)鸿鹄(hú)嗟乎(jiē)闾左(lǘ)谪戍(zhé)

  度(duó)扶苏以数谏故(shuò)罾(zēng)祠(cí)陈胜王(wàng)

  注意停顿:(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扶苏/以数谏故

  (3)上/使外/将兵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以东

  2.课文阅读纠错。

  3.齐读课文。

  四、解释字词:

  1.结合书下注释,联系自己的文言积累理解字词。标注出不会理解的字词。

  2.字词理解质疑,强调重点字词的意思。

  ……者……也:表决定尝:以前佣:被雇佣辍:停止之:去、往

  久之:音节助词,无好处苟:倘使安:哪里,怎样等:等同、一样或:有人

  唱:同“倡”倡导然:对的数:屡次且:况且会计:集会商议若为佣耕:是

  功宜为王:做杀之以应陈涉:用来

  五、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串译句子。

  板书设计:陈涉世家

  司马迁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实施推荐:必须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重点字词小组互测。

  三、翻译句子:

  1.回忆翻译的规律:直译、补充、调序、语气

  2.注意点:字字落实、凸显语法现象、鲜明句式特点

  3.各小组分工合作组内讨论,尝试翻译句子。

  4.各小组提出在讨论过程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质疑、释疑互动。

  5.各小组推举发言人串译句子。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以前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了。”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你是被雇佣耕地的人,哪儿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样明白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并担任驻守队伍的队长。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守边期限。误期,按照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此刻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就应被立为国君,该立的人是长子扶苏。扶苏因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边外带兵。此刻有的人听说他无罪,二世却把他杀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爱怜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此刻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自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向天下人倡导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的正确。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明白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能够建功立业。但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思考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

  本来就已经认为诡异了。陈胜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天黑以后用篝火装作鬼火,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叫道:“大楚兴,陈胜王。”士兵们夜里都很惊慌恐惧。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士兵们多愿听吴广的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军官恼怒,使(军官)责辱他,用来激怒那些士兵。军官果真用鞭打吴广。军官拔剑出鞘(要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忙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诸位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耽误了守边的时期,误期就要被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因守边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倒也罢了,死就要干出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所属的人都说:“听从(你的)号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苦、柘、谯等地,都攻下了。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时,(起义军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员在城门洞里与起义军作战。不能取得胜利,战败身亡,于是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

  ,下令召集乡官与当地有声望的人一齐来集会议事。乡官与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暴君的恶行、诛灭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自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个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6.同座互助,翻译给对方听,找出对方的错误。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字词,会翻译课文

  2.找出文中陈涉的语言,揣摩这些语言所透露的人物性格。

  板书设计:规律:直译、补充、调序、语气

  翻译句子

  注意点:字字落实、凸显语法现象、鲜明句式特点

  实施推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当堂进行循环往复的抽查掌握状况,及时弥补听课及参与缺漏。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状况,抽几个句子翻译。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将军身披坚执锐。

  二、自读课文,思考:

  1.“苟富贵,毋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两句话,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性格?

  参考: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写出了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这也点明了他领导起义的思想基础。

  2.起义的导火线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参考: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的“谋”和对形势的分析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参考:“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对形势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说明“谋”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也估计到了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壮烈而有价值的。这表现了陈胜远大的抱负和起义的决心。对形势的分析既揭示了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又分析了秦王朝内部矛盾和与六国的旧矛盾,既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又提出了发动群众的策略,还预见到运用这一策略的结果“宜多应者”。这段话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洞察时局的潜力。

  4.陈涉是如何制造舆论来号召、发动群众的?

  参考: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5.说说“公等遇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番话对当时起义的作用,思考它反映了陈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这番话说明走投无路的处境,指出死里求生的前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有极大地号召力,所以徒属们都“敬受命”。起义领导人卓越的宣传、组织才能得到了充分显示。

  反映了陈涉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

  三、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组织材料的?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的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答案见“教材分析”

  四、揣摩字词

  1.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生动的地方有哪些?为什么?

  参考:此题开放。如:其中描述陈涉、吴广“并杀两尉”和叙写起义军胜利进军势如破竹用了一系列动词就很生动。

  2.找出文中活用的字词,对文中的“之”“以”等虚词的好处和用法加以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和“号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两段。

  2.整理笔记。

  谋:等死,死国可乎?(远大的抱负和起义的决心)

  板书设计:陈涉世家

  天下苦秦久矣(根本原因)

  形势分析扶苏之谜(秦王朝内部矛盾)发动群众(敏锐的洞察力)

  项燕受怜(与六国旧矛盾)

  实施推荐:本课第二部分分析讨论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部分能够采用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最后还要总结:紧扣课文思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方案之二

  教学目标:

  1.透过阅读文章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揣摩文章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述,分析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语句,并熟读成诵。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的是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速发展的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全文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按事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首先写起义的原因。之后重点写陈胜对形势的分析,突出了一个“谋”字,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洞察时局的潜力。最后写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过程中造舆论,以号召、发动群众,这再次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他们对起义的发动、计划十分周密,起义军的进军势如破竹,形势迅速壮大。

  第2、3两段是全文的重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贴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适宜的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设形象的勾勒。

  文章的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文言文,在解决整体诵读课文和重难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翻译,给学生做适当的疏通。本文作为人物传记,不能当成历史事件的记叙来进行解读,让学生透过阅读思考,更多关注人物的形象,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反复阅读。文章中对人物的言行进行详尽的描述而对事件的叙述先比较较简单。譬如,文章中多次详细引用了陈胜的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陈胜“天下苦秦久矣”的一段话,不计算标点,整整用了100个字;而写一场战争,有时则不到十个字,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10个字,就交代了两场战争的经过与结果。这种详略的取舍,无疑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

  在进行阅读探究回答问题时,让学生用文言的句式来直接进行阅读与思考,不就应时时借助于翻译这一拐杖,这样才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潜力。采取的方法,一是诵读,二是多直接用课文中的原文来解答问题,尽量少用翻译后的句子来回答问题。

  带领学生向课文外面走,让学生课外查阅《史记》及其司马迁的有关知识,再透过对文本的阅读,深刻理解人物及历史,了解为什么将陈涉列在“世家”这一体例中的原因。

  因此,教学本文分这样的几步:先在老师的帮忙和疏导下,读懂文章的意思;再探究人物的形象特征;最后揣摩精彩语句,并能够深刻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了解《史记》与司马迁;

  2.熟读课文1、2两段,疏通文意;

  3.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统一的新纪元。但同时也爆发了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英雄,也是英雄成就了那个辉煌的历史。

  那就让我们一齐来了解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吧,更多的去了解那位伟大的起义领袖。

  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司马迁。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幼年就随父学习,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查史迹,采集史料,搜集历史传闻逸事,为之后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公元前108年他继任父亲太史令的官职。3年后(24岁)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受腐刑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约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重点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

  鸿鹄(hú)闾(lǚ)左谪戍(zhéshù)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ó)

  以数谏(shuòjiàn)罾(zēng)间(jiàn)祠(cí)陈胜王(wàng)

  忿恚(fèn)(huì)笞(chī)宁(nìng)有种乎蕲(qí)(Zhì)

  (Cuó)拓(Zhè)谯(Qiáo)会(huì)计事长吏(lì)以应(yìng)陈涉

  骑(jì)千余将军身被(pī)坚执锐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从字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互相评价朗读的效果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l)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3.阅读第一段,解决重点字词,疏通翻译

  (1)“之”字的三种不同用法。

  (2)“……者……也”句式的理解。

  (3)“也”“哉”所表达的语气。

  (4)“尝”“苟”等词的含义。

  明确:

  辍耕之垄上。之:去、往,动词。

  怅恨久之。之:语气助词,不译。

  鸿鹄之志。之:助词,的。

  “……者……也”句式表决定。其变式有:“……,……也。”“……者,……。”

  “也”“哉”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为反诘和蔑视。

  (5)同桌两人互相协作完成本段的翻译。

  4.阅读第二段,解决重点字词,疏通翻译

  (1)重点字词

  “发”:征发。“”:通假“谪”,责罚。“戍”:防守。“屯”:驻守。

  “次”:编到。“当行(háng)”:应差。“为”:担任,当。“屯长”:戍边军队中的小吏。

  “会”:适逢。“度”(duó):估计。“失”,耽误,错过。“法”:依照秦法规定,名词作状语。

  “乃”:于是,就。“亡”:逃亡。“举”:起事,发动。“等”:同样。

  “死国可乎?”为国而死,好吗?“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苦”:苦于,为某种事物或境况所苦。““当”:就应。“乃”:是。

  “以”:因为。“数”(shuò):屡次。“将”(jiàng):统率。

  “或”:有人。“多”:只是。“爱”:爱护。“怜”:喜爱。“以”:认为。

  “诚”:果真。“以”:把。“唱”:通假“倡”,倡导。

  “宜”:大概。“多”:数量大。“应”:应和,响应。“然”:正确。……

  以上重点字词的解释,不直接呈现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质疑,由老师帮忙解决。

  (2)指名尝试翻译这一段资料,同学之间互相质疑。

  三、布置作业

  1.课后整理1、2两段的翻译。

  2.对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3.找出陈胜在起义前后的语言进行阅读,并思考这些语言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第3段,疏通文意;

  2.再读课文,明确起义的经过;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三段,解决重点字词,疏通翻译

  1.自读这一段,同桌互相提问,完成文意的翻译。

  2.对这一段的字词及句子的翻译进行质疑。

  二、再读课文,提炼概括起义事件。(尽量用原文中的语言回答)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段的资料。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

  明确:是以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3.为什么这样介绍陈胜?

  先写这段主要是证明陈胜之后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4.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5.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6.起义经过哪几个步骤?

  明确:第一步并杀两尉;之后用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三、研读课文,赏析人物个性

  1.从起义事件中搜集一些信息,尤其是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解读人物。

  找出起义前后陈涉的语言进行阅读,体会人物的个性: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

  “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反映了陈涉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涉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起义领袖的卓越才能。

  2.从起义的事件中找出人物的行动的有关描述,解读人物。

  如: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明确:表现了陈涉志向远大,足智多谋。

  3.研读题目,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你认为这反映作者的怎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肯定了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即首先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

  4.同桌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陈涉这个农民起义领袖?

  如何看待这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一历史留给我们后人怎样的思考?

  四、作业布置

  1.课后整理第3段翻译;

  2.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字、重点虚词的用法。

  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司马迁

  根本原因

  起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

  形势分析

  起义的谋划

  舆论准备

  起义经过怒众、杀尉

  召令、为盟

  起义成果浩大、迅猛、称王

  陈涉世家教案(三):

  《陈涉世家》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好处。

  2.学习本文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疏通文意,尤其是对陈涉语言的认识,理解它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难点: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其表达作用。

  解决办法:透过整体感知课文,利用讨论式研讨式解决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回答。

  2.展开背诵比赛。

  3.训练口述潜力,复述课文。

  4.进行朗读训练。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解题;整体把握全文;掌握正确的读音及重点词的好处;理清文章脉络;分析第1段。

  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的速亡。那么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状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明白了。

  整体感知:

  1.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朝代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课文所处朝代。)

  2.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的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1)一词多义现象。(2)通假字。(3)古今词义的区别。(4)句读。(5)常见实、虚词的运用。(6)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7)对课文思想资料的理解。(8)重点段的背诵。

  3.听录音范读课文,强调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并为加粗字注音。

  辍、苟、適、次、度、唱、罾、间、素、笞、借、第、袒、收、徇、比、与、太息、闾左、威众、忿恚、社稷、被坚执锐

  4.学生结合课下小注默读课文,疏通课文。

  5.学生复述课文。(结合多媒体制几个课件,关于故事情节发展方面的如:(1)去大泽乡途中。(2)陈胜、吴广去行卜。(3)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4)吴广杀尉。(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6)进军过程。)

  6.课文共3段,各写了什么资料,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指名同学回答:

  课文第1段先简介陈胜、吴广其人,而后侧重介绍陈胜是个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的人。第2段先交代引发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说明起义是在什么状况下爆发的,之后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说明陈胜不但敢于斗争,则有智有谋。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并建立政权的经过,显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好处。

  透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课文先介绍立传人物的概况,再叙述被立传人物的史实。叙述史实又依着农民起义的经过,即起义发生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顺序组织材料,这既贴合传记的特点,又使记事脉络清楚。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背景及作者简介。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①作者:司马迁的父亲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的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搜集传闻异说,为之后写作《史记》打下了基础。38岁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处以“宫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于公元前91年,最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②作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不但文字缜密,记事详细,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陈涉首事反秦,功大,故人“世家”。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背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他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实行严酷的刑法,又焚书坑儒;超多征发农民修长城,造阿房宫,筑骊山墓。沉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逼得贫苦农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秦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到公元前209年最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2.指导学生学习第1段。

  (1)齐读第一段。品味疏通课文。

  (2)你认为本段应掌握哪些词语

  尝:以前。辍:停止。之:去,往。怅:失望。苟:如果。若:你。太息:长叹。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3)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①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交代了陈胜、吴广的籍贯、姓名,这是传记文学的开头。)

  ②陈涉与佣人的对话,说明他具有怎样的志向,他安于现状吗(陈胜与佣人的谈话,生动地说明了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命运一样的人,有反抗秦王朝暴政的决心。)

  ③本段对人物的刻画有何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本段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情态。如:“怅恨久之”,“笑而应曰”,“太息”等词,并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之志:画龙点睛关涉全篇,由此能够看出文章选材的精当。)

  总结、扩展:

  ①总结:这节课我们懂得了作者司马迁的经历及他的作品《史记》在历史上的地位。透过整体感知课文我们明白大泽乡起义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分析第1段,了解陈胜这个起义领导者从小就有远大理想及抱负。

  ②扩展:阅读《老舍自传》回答问题(加深对传记体裁的理解):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此刻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个性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赶集》《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骆驼样貌》《火车头》,皆小说也。当继续再写8本,凑成20本,能够搁笔矣。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汇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

  1.传记性作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仔细阅读短文。

  (1)划分第一段的层次。

  第一层:总的介绍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间层:具体写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层:对自己生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绍生平经历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找出证明时间的词语。

  (3)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状况用简短的话依次概括出来。

  3.自传,在介绍生平经历的同时,常要证明为人处事的态度,以突出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按要求摘录有关语句。

  (1)在介绍出生时的家境、时代之后,强调了自己的为人;

  (2)在介绍教书糊口难于发财之后,证明了生活态度;

  (3)在介绍发愤著书之后,证明了对个人成就的态度;

  (4)在介绍了养花、读书之后,证明了工作态度;

  4.本文在选材和语言风格上有自己的特点。

  (1)选材上注意了两点:一是围绕着自己的职业和事业(;二是强调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这为我们写自传或为别人写传记性文字,带给了宝贵经验。

  (2)语言平实、幽默、简洁,亦堪称语言运用的典范,试举例说明。

  布置作业:

  翻译第1段,预习第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分析课文第2~3段,了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陈涉的语言及作用。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第1段,下面请同学口头回答。(1)简介司马迁和他的《史记》。(2)陈胜是什么出身,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教师归纳:课文第1段介绍陈胜佣耕出身,又透过对话表现他有要摆脱贫困,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这是介绍被立传的人物。接下来写被立传人物所经历的史实,以印证被立传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课文第2~3段转入写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本课时我们了解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讨论陈胜在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以及这次起义的历史好处。

  整体感知:

  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第2段主要交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写了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进行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造舆论: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是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了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史家之用心,由此可见。

  课文第3段:叙述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陈胜、吴广把发动起义计划得十分周密:第一步是借吴广被笞以“怒众”,使戍卒站在自己的一边;第二步是杀尉,置戍卒于欲退不能的境地;第三步是向大家讲明两种前途,以“死即举大名”相号召,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众人的反抗决心。起义军建成后,进展神速,从“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守令皆不在”等语能够看它从者如云、所向披靡的状况,生动地表现了陈胜的“首事”之功。

  学生概括文章中心:课文主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㈠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第2段。

  1.学生主动朗读课文第2段,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粗词的好处。

  为(wéi)屯长:作为。度(duó)已失期:猜想,估计。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决定动词。上使外将兵:率领。为天下唱:向,倡导。或以为亡:有人,逃跑。吴广以为然:对的。有功:建立功业。

  2.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陈胜、吴广是在什么状况下决定起义的

  答:是在陈胜、吴广等900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状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这既说明了秦徭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的反抗的精神。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状况下,毅然选取了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了陈胜的鸿鹄之志。

  (2)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做了哪些起义前的舆论准备工作

  答: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3)陈胜分析形势的句子有哪些他们提出了怎样的口号

  “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口号是:“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4)起义的计谋、策略反映了陈胜、吴广的什么

  答: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智慧、才能。

  ㈡指导学生学习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注意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数,多次;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忙、协助。戍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服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一骑。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之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吏者:被……压迫的。

  (2)这段文字记叙了什么

  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状况。

  (3)组织讨沦。

  ①陈胜、吴广是透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第一步:选取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设下激尉笞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尉有理。第二步:陈胜佐吴广,并杀两尉。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第三步: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义,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正,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构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谋划正确,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属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构成了浩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③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研讨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详略得当。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使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及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则略写。这样做详略得当。

  记叙方法上:以侧面描述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绩,以诸郡县杀秦朝酷吏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资料,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也让我们了解到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

  阅读人物故事一则,回答问题。

  公仪休嗜鱼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鱼。”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个性喜欢吃鱼,一个楚国人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理解。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理解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理解。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会被罢免相位。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修改本段寓意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说,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持续自己的地位。

  春秋时期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嗜鱼如命,无鱼不吃饭。在其上任相国时,亲宾姻戚,甚至素不相识者都买鱼送他。公仪休崇尚名节,一概予以谢绝,送鱼的人都有所望而来,扫其兴而归。有一学生闻其老师当了相国,特地买了几尾时鲜大鱼登门恭贺,公仪休一如既往,拒不收纳。学生深感奇怪,问道:“老师素来喜食鱼,却因何不受?”公仪休回答说:“时人投我所好,送鱼者纷至沓来,我身为相国,居于群臣之首,理应以廉为宗,故虽嗜鱼而始终不敢受人一鱼。”学生想了想,复劝道:“我送鱼是尽师生之谊,别无所求,请老师通融一次。”公仪休连连摇头说:“入仕为官,贵在不贪,受礼纳贿,败坏吏治,污浊官场,此戒万不可开。如今我居相位,有俸禄可买鱼吃,若因贪赃枉法而丢了官职,自己无钱买鱼,别人也不会再送鱼来,到时倒真吃不到鱼了。你是我的学生。既是爱师,还是爱我以德为好。”学生最后被说服,便持鱼而归。典出自《淮南子》。据《淮南子·道应训》载:“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或: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也。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公仪休当鲁

  相,他很喜欢吃鱼,于是国中人都送鱼给他,但他都不理解。他的弟子劝他:“您喜欢吃鱼,为什么又不理解人家的鱼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才不理解人家的鱼。如果因为理解人家的鱼而被免职,虽然喜欢鱼,也没法给自己弄到鱼了;而不理解人家送的鱼,就不会被免职,那么我就永远有鱼吃了。”这则故事在《淮南子》中,是用以对道家以不为自己反而能为自己得到好处,明白满足就不会遭到困辱思想的演述。公仪休嗜鱼中包含的朴素思想,能够给当今从政者鉴。

  启示: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写出了公仪休的清廉。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1.为加粗字释义。

  (1)嗜鱼(2)自给(3)长自给鱼

  答案:(1)喜欢,特殊的爱好。(2)供给。(3)长久

  2.这则故事告诉了人们怎样的道理

  答案:做官的人要时刻珍惜自己的地位、利益,不能见小利而忘大义,在大利面前铤而走险。否则,不但会失去既得利益,甚至会身败名裂。

  布置作业:

  做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

  1.透过质疑法,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了解文言文中成分省略、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3.展开背诵竞赛。

  导入新课:

  上两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全面分析,了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那么,课文在叙述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涉的性格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这节课我们再研究。

  整体感知: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节课重点分析人物的言行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疏通全文,重点突出几个句子的翻译;本文涉及到了通假字,一词多义及成分省略现象,在提问练习时做重点体现;文言文的背诵是学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的用心性调动起来激发背诵热情是当务之急。因此本课能够展开背诵竞赛,以此调动用心性。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后,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质疑,另一组回答,然后互相交换进行。

  (1)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胜青年时就对被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期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的志向

  答:“苟富贵,无相忘”“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起义领袖的什么抱负

  答:鲜明地表现出他们起义的决心和为争取自由、摆脱压迫而死的抱负。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了陈涉的什么决心

  答:表现出陈胜、吴广对王侯将相的蔑视,对推翻统治阶级举行起义的向往和决心。

  (4)第三段中哪些动词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

  答:数言欲亡,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2.出示大屏幕,把一词多义、通假字、省略句等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加深印象。

  (1)讨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好处、用法。

  A.B.C.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所通的那个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谪)

  ②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唱—倡)

  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以—已)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披)

  (3)文言文往往省略句中某些成分,翻译时要联系上下文补充完整。

  ①守丞死,乃入据陈。(义军)

  ②上使外将兵。(之:指代扶苏)

  ③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义军)

  (4)笔译下列句子。

  ①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不杀头,然而防守边境死亡的人本来也要占十分之六七。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士兵中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劳的。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此刻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指起义)而死行吗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里提着灯笼假装鬼火,像狐狸那样凄厉地叫喊:“大楚要兴起了,陈胜要做王了。”

  ⑤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此刻果真把我们这些人,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全国百姓发出号召,必须有许多响应的人。

  3.展开背诵比赛。全班分两大组,互相评分,优胜者得奖。

  总结、扩展:

  总结:透过三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本课有了必须程度的掌握,对其中心、写法有了了解,并且也培养了同学们口头表达潜力(复述)、思维潜力(如质疑),解决了重点、难点的问题,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扩展:阅读一人物故事,回答问题。

  山宾货牛

  山宾性笃实,家中常乏用,货所乘牛。既售牛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选自《梁书·明山宾传》

  (译文:明山宾(南北朝时期梁朝人)生性淳厚老实,家里以前因为贫困,卖掉了所乘坐的牛。收了牛钱以后,于是对买主说:“这头牛以前得过漏蹄病,治好很长时间了,恐怕它以后还会复发,不得不告诉你。”买主急忙要求退还一部分牛钱。隐士阮孝绪(人命)听说后,感叹说:“这话足以让人返璞归真,停止刻薄吝啬的行为了。”)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笃实(忠厚、厚道)(2)货所乘牛(出卖)(3)治差已久(chai,病愈)(4)恐后脱发(或许,也许。)(5)处士阮孝绪(隐居的人)(6)遽追(立刻)

  2.这则故事有何思想好处。

  答:这则故事中,透过“处士”的感慨,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弊端,又表达了人们的完美心愿。这对这天那些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以假代真的经营者们仍然有教育好处。

  布置作业:

  全篇翻译(笔译)。

  板书设计:

  目标:1.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了解文言文成分省略、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3.背诵重点段。

  参考资料:

  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以前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地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们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样能明白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征召穷苦的平民900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齐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恢复楚国而死,这样好吗”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谏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了。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都不明白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以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明白他俩的意图:“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但是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最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

  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被草树包围着的祠堂里,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的提出要逃走,惹他们起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群众。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那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到达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必须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之后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

  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的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附)课后习题答案:

  一、1.2.3.小题见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的“整体感知”及“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二、1.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2.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三、1.(1)逃跑。(2)暗;去,往。(3)到处

  2.(1)(2)(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fanwen/21589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