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流程图
第二部分脚本设计思路说明
一.课件封面
1.用flash制作成全景动画----桂林山水;
2.动听的牧童短笛音乐;
3.动态的文本。
二.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关于“黄鹂”的四首古诗词。学生默读以后齐声朗读一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一)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洲西涧》)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宋·晏殊《破阵子》)
千里莺啼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很显然,形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黄鹂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提示学习重点,进入主画面。
三.主面面内容设计
1.学习方法及步骤
听读课文-----解剖结构;
品读课文-----鉴赏语言;
研读课文-----探讨主旨
2.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播放课文录音;②出示思考题;③学生填表把握内容。
3.品读课文,鉴赏语言
①关键语段之修辞品味;②对精彩语言的仿写创造;③对课文哲理的仿写与创造。
4.研读课文,探讨主旨
①以上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体描写部分。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本文就只有前面23段文字,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情况和对比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本文怎样的主旨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②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齐读第24段和第25段的第1句。想想,这一部分联系前面的描写对本篇写作主旨的认识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③接着再看文章最末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是否可以推断出作者另外的寓意呢?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结:原来,借助黄鹂的故事,作者或许也还想演绎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④.阶段小结,以上我们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和过程,通过把握文章整体,揣摩关键句段等方法已经获得了本文寄寓的几方面的主旨。除了第一点,由于未曾联系到结尾语段,把握上有所局限外,其余两点概括,应该是正确的。有同学要问,一篇文章,怎么会有几个主题呢?实际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多主题、多寓意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主题多元化(板书)。
而且,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比如就没有提及孙犁先生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材料。我们把这种只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不考虑作品之外因素的阅读,称为主观性阅读(板书),而把那种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写作背景因素的阅读叫做实证性阅读(板书)。
⑤.我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主观性阅读,大家一定有兴趣乘胜前进,再作一次实证性阅读的旅行。请看孙犁先生写作本文的有关背景材料。出示投影片五。
《黄鹂》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0年前后,其时孙犁先生49岁。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他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他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有些厌倦了。”大家联系文章的整体描写和议论再来看看,文章还应该有着怎样的寄寓呢?
交流回答:呼唤为作家等一切人才(人)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全、平和、自由的环境,以使他们充分尽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聪明才智。
⑥.主题概括比较与小结:
(1)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呼唤为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4)呼唤为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定、平和、自由的环境。
四.课件结尾
再来一遍或退出页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kejian/31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