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案: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学难点:

  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学教法:

  问题教学法 学法 探究法

  教学教具:

  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案: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

  相关数据资料,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2页底1题。

  2、教材第12页第2题。

  3、教材第12页第3题。

  五、思维训练

  括号里能填几?

  49( )835≈50万 49( )835≈49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kejian/31895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