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高三数学说课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奇偶函数的判定以及奇偶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
培养学生化归、分类以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回顾
1、奇偶函数的定义:应注意两点:①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偶函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②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对定义域中任一x均成立)。
2、判定函数奇偶性的方法(首先注意定义域是否为关于原点的对称区间)
①定义法判定(有时需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变式:f(x)f(x)f(x)f(x)0f(x)1(f(x)0)。 f(x)
②图象法。
③性质法。
3、奇偶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①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②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并且在两个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有相同的单调性;③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并且在两个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反;④若奇函数f(x)的定义域包含0,则f(0)=0;⑤f(x)为偶函数,则f(x)f(x);⑥y=f(x+a)为偶函数
而偶函数y=f(x+a)的对称轴为f(xa)f(xa)f(x)对称轴为x=a,
x=0(y轴);⑦两个奇函数的和差是奇函数,积商是偶函数;两个偶函数的和差、积商都是偶函数;一奇一偶的两个函数的积商是奇函数。
二、典例分析
例1:试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x|(x1)0;(1)f(x)|x2||x2|;(2
)f(x);(3)f(x)x2x1xx(x0)(4)f(x);(5
)ylog2(x ;(6)f(x)loga。 2x1xx(x0)
解:(1)偶;(2)奇;(3)非奇非偶;(4)奇;(5)奇;(6)奇。 简析:(1)用定义判定;
(2)先求定义域为[,再化简函数得f(x)则f(x)f(x),为奇函数;
(3)定义域不对称;
(4)x注意分段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5)、均利用f(x)f(x)0判定。
例2,(1)已知f(x)是奇函数且当x>0时,f(x)x32x21则xR时x32x21(x0)f(x)0(x0)
32x2x1(x0)
(2)设函数yf(x1)为偶函数,若x1时yx21,则x>1时,yx24x5。
简析:本题为奇偶函数对称性的灵活应用。
(1)中当x<0时,x0,则f(x)(x)32(x)21可得f(x)x32x21,∴x<0时,f(x)x32x21
也可画出示意图,由原点左边图象上任一点(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x,y)在右边的图象上可得y(x)32(x)21yx32x21。
(2)中yf(x1)为偶函数f(x1)f(x1)f(x)的对称轴为
x=1故x=1右边的图象上任一点(x,y)关于x=1的对称点(x2,y)在
(可画图帮助分析)。 yx21上,∴y(x2)21x24x5。
本题也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确定出解析式。
练习:设f(x)是定义在[-1,1]上的偶函数,g(x)与f(x)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当x[2,3]时g(x)2t(x2)4(x2)3(t为常数),则f(x)的表达式为________。
例3:若奇函数f(x)是定义在(-1,1)上的增函数,试解关于a的不等式f(a2)f(a24)0。
分析:抽象函数组成的不等式的求解,常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脱去“f”符号,转化为关于自变量的不等式求解,但要注意定义域)。
解:依题意得f(a2)f(a24)f(4a2)(∵f(x)为奇函数) 又∵f(x)是定义在(-1,1)上的单调增函数
1a21∴1a241
2a24aa2
∴解集是{aa2}
变式1:设定义在[-2,2]上的偶函数f(x)在区间[0,2]上单调递减,若f(1m)f(m),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m||m|简解:依题意得21m2
2m21 21m
(注意数形结合解题)
变式2:设定义在[-2,2]上的偶函数y=f(x+1)在区间[0,2]上单调递减,若f(1-m)<f(m)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1m3简解:依题意得1m3
|1m1||m1|1m2 2
例4,已知函数f(x) 满足f(x+y)+f(x-y)=2f(x)·f(y),(x,yR),且
(1)f(0)=1,(2)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f(0)0,试证:
(分析:抽象函数奇偶性的证明,常用到赋值法及奇偶性的定义)。 解:(1)令x=y=0,有f(0)f(0)2f2(0),又f(0)0∴f(0)1。
(2)令x=0,得f(y)f(y)2f(0)f(y)2f(y)
∴f(y)f(y)(yR)
∴f(x)为偶函数,∴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归类出抽象函数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变式训练:设f(x)是定义在(0,)上的减函数,且对于任意x,y(0,)x都有f()f(x)f(y) y
1(1)求f(1);(2)若f(4)=1,解不等式f(x6)f()2 x
(点明题型特征及解题方法)
三、小结
1、奇偶性的判定方法;
2、奇偶性的灵活应用(特别是对称性);
3、求解抽象不等式及抽象函数的常用方法。
四、课后练习及作业
1、完成《教学与测试》相应习题。
2、完成《导与练》相应习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kejian/31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