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亲》课件

  老舍《我的母亲》课件1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培养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即事抒情的语句;避免由于作品的时代性与当代学生生活条件的反差导致的学生在体会情感时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消极因素。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有一位我们大家熟知的,与巴金、鲁迅等人同时代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生前写过许多小说和剧本。表现的大都是一些小人物和旧社会的穷人、“末世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同学:是老舍吧?

  老师:对,是老舍先生,他的原名是舒庆春,字舍予。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小说和话剧比如,《骆驼祥子》《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你读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吗?一样地道优美的北京话,一样平实朴素的语言,一样浓厚纯朴的情感,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叙事散文《我的母亲》。

  二、请同学们先初读一遍课文

  1。认识文章中比较生疏的字词;

  2。结合阅读提示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

  1。解决生字词。

  荒芜(wú)   宿(sù)命   剥(bō)蚀   淡褪(tuì)   玉砌(qì)   亘(ɡèn)古   撅(juē)    杈(chà)     捋(luō)    蝉蜕(tuì)    窸(xī)窸窣(sū)窣

  嘈(cáo)杂  雕琢(zhuó)  熨(yù)帖   猝(cù)然    余暇(xiá)

  羡(xiàn)慕 隽(juàn)永   恪(kè)守   坍圮(tān p?)   步履(lǚ) 狼藉(jí)

  2。落实字词。

  ⑴肥美:意指肥沃丰美

  ⑵姥姥:前指外祖母,后指老人

  ⑶家谱: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主要人物事迹的书

  ⑷出阁:地方语,出嫁

  ⑸洗三:旧俗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

  ⑹刮痧: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

  ⑺绞脸:用一条线两股相交,绞去妇女脸上的细毛

  ⑻庚子闹“拳”:指庚子年,即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⑼撑持:支撑维持之意

  四、请同学再次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全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主要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

  明确: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2自然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自然自然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自然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自然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自然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提问:从老舍的笔触中感觉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明确: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毒药,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②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③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热情真诚

  ①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宽厚忍让

  ①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②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坚韧刚强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精读相关段落,对文章即事抒情的语段进行重点把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思考:通过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平凡与伟大,那作为儿子,作者对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

  ①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②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③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

  ④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

  ⑤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深深的自责

  ⑦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⑧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⑨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担心

  ⑩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难过

  ⑾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⑿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悲伤难过

  3。课文: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使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敬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式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地大声呼唤,“心痛!心痛!”

  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与余光中《乡愁》中对失去母亲的刻骨之痛具有着同样感人至深的力量。

  五、再读重点段落(第12,13,15段)体会老舍先生语言运用的妙处。

  六、学后小结:

  以诗歌《母亲的爱》作结,我们永远也无法回报母亲的爱,就让我们做一个珍惜感情、懂得感恩的人。

  母亲的爱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七、布置作业:

  1、《语文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第一课练习

  2、课后习题

  老舍《我的母亲》课件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生回答:母爱。)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体验母爱的伟大。

  2、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3、了解老舍语言特点,品味课文自然朴实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学难点:文本迁移,回想自己母亲的一言一行,感受母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是一位永远爱着孩子的人。

  她是一位爱着所有人的人。

  她是集所有爱于一身的人。

  她是一位应当受人尊敬的伟大的人。

  这个人就是母亲!

  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自己对母亲的爱,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来重温母爱的无私、奉献和伟大。

  二、新授课

  1、介绍作者

  请一个学生讲述他所了解的老舍先生,教师归纳,(预习资料)。

  2、字词(预习资料)

  3、整体感知课文,按照提示概括内容。

  (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段落          内容

  1—2     母亲的家庭背景。

  3—6     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7—10    母亲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11—12   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13—14   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15—16   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17     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母亲有那些优秀品质?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母亲性格特征的语句,并加以概

  括总结。(学生快速勾画)老师投影总结。

  5、重点分析13段中的细节描写的运用,从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

  ①、学生带着感情齐声诵读13自然段。

  思考:本段通过哪三件事表现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答案: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②、找出第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它所体现出的感情。

  细节描写:一笑、一楞、一叹(抓住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

  分析总结:①、“母亲笑了”写出了母亲看到儿子在除夕夜请假回家看望她,深感欣慰的神态。②、“她楞住了”写出了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③“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了母亲不舍得让儿子走,但又明白事理,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对儿子体谅及对他工作的支持,表现了母亲爱子情深。

  知识小结:本段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变现了母亲对儿子的默默支持与关爱

  6、语言特色

  ①、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既流畅朴素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仰感念追怀和永世不忘的深情。

  ②、叙述语言流畅、朴素、亲切,极富表现力。

  ③、议论语言凝练、深情、隽永,蕴有哲理意味。

  三、情感体验、畅谈心声

  “母爱让我受益终生,我对母亲也充满了感激、怀念之情。”通过本篇文章

  的学习,想一想那个你人生启蒙的第一位老师——母亲,你想为母亲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想法)

  老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母亲无私奉献的影子。她们吃苦、耐劳、坚韧、贤惠、善良,同时聪明能干。为孩子、为家庭、为生活她们身上隐藏着巨大的潜能。这个世界上还有那种力量能和母亲的力量相媲美呢。同学们,我们不能只享受爱,我们也应该创造爱,为母亲,甚至为更多的人。

  四、小结

  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

  五、作业

  1、课后习题

  2、带着今天的情感,周末回家体会母亲的对你们的爱,在你们幸福微笑的时候,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kejian/31942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