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课件

  在进行知之为知之的教学时应该如何准备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知之为知之课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过程与方法:

  1.从孔子言行中学习和领会他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的智慧与精神。

  2.结合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或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学习圣人智慧,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圣人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难点:

  结合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浅谈阅读启发。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两千多年来,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温暖和浸润着千古人群。传统思想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离你还有些遥远的话,学习《论语》用以修身,对于新一代学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孔子,学习他的立身行事,领会他的生存智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你能介绍孔子其人其事及其思想吗?(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2.你能准确朗读全文吗?

  指名学生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3.学生自学问题反馈。

  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预习确定):

  Ⅲ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课文研讨

  1.疏通12则语录。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2.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深化。

  (一)研习1、2则。我们能够从孔子身上学到怎样的生存智慧?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1)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kejian/32046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