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已濒于覆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奉楚怀王之命向秦王朝的首都咸阳进击,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项羽因援救赵国,与秦军精锐经过艰苦奋战取得胜利后,才挥师西进。这时,刘邦已经由武关入秦,先占领了咸阳。对此,项羽十分愤怒。
《鸿门宴》的故事写刘邦攻入秦都咸阳以后,想独霸秦地称王。刘邦手下的曹无伤使人向项羽告密,项羽大怒,想消灭刘邦军。项羽的叔父项伯,素与刘邦的谋臣张良友善,便劝说张良早日离开刘邦军,以免遭祸。张良不肯,反入见刘邦,报告了这一紧急情况。刘邦很惊恐,便通过项伯向项羽疏通,表白自己绝无野心。并于次日亲自来到项羽军队的驻地鸿门来谢罪。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上的斗争就这样展开了。在宴会上项羽的谋臣范增看出刘邦是项羽最为危险的潜在敌手,坚决主张在宴会上杀掉刘邦。他几次向项羽示意,项羽皆默然不应,不肯下手。范增令项庄舞剑刺杀刘邦,又得到项伯的掩护。在这紧急关头,刘邦的随从战将樊哙闯进帐来,为刘邦说话,项羽很欣赏他的壮武,赐酒食使他同坐。不久,刘邦便借机溜走了。文章最后写,当范增闻之刘邦已逃时,感叹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刘邦回军后,立即诛杀了曹无伤。
从“鸿门宴”这一节文字看,《史记》作者十分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这段文字写刘、项集团面对面的斗争,从发端、发展、高潮到结尾,结构完整,惊险曲折,引人入胜。同时,作者通过这种紧张、复杂的情节描写,也成功地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我们看这段文字是怎样写出刘邦和项羽之间不同性格的。
当曹无伤把刘“欲王关中”的野心偷偷地报告给项王的时候,“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意思是,即日大宴兵士,准备击破刘邦的军队!可是当鸿门宴上刘邦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以后,他不但不肯杀害刘邦,反而将曹无伤通报消息的事向刘邦讲了出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是多么过于天真,项羽毫不经心地把曹无伤这个名字说了出来,这说明项羽实在是一个缺乏机智、轻信人言的莽撞汉。
又如当范增嘱咐项庄假用舞剑上寿的机会去刺杀刘邦的时候,张良忙出去,把刘邦的卫士樊哙叫了进来。“樊哙侧其盾以撞,目眦尽裂。”樊哙进项羽军中,有人阻拦,他侧身用盾撞去,把守门的卫士撞倒在地,于是进去了。掀开帷帐面向西站立,怒目而视项王,怒发冲冠,睁圆眼睛眼眶都快裂开。在这剑拔弩张的情况下,项羽却丝毫没有体会到斗争的尖锐性,反而称赞樊哙为“壮士”,并赐予酒食。当樊哙又将一席巧言动听的话说给项羽的时候,项羽则“未有以应,曰:‘坐!’”我们似乎真的看到项王在刘邦、樊哙的一片巧言愚弄下:竟自己感到惭愧和内疚的情态。这是鸿门宴上对项羽的描写。
我们再反过来看看沛公刘邦,在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是怎样做的。
当刘邦得知项羽要发兵攻打自己的时候,便虚心倾听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来度过这个难关。我们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沛公问张良:“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呀?”张良回答:“秦时,项伯和我同游,有来往。项伯杀人,我救了他。如今有急难的事,所以多亏他来告知我。”刘邦问:“你与他谁大?”张良答:“项伯比我大。”刘邦说:“请你为我叫他进来,我将像侍奉大哥一样待他。”张良出去约项伯来,项伯进来见刘邦,刘邦奉上酒为项伯上寿,并订下儿女亲事。用联婚的办法拉关系。这表现出刘邦是多么精细老练,多么会拉拢人和利用人。他先问张良与项伯关系的深浅,以思忖是否靠得住,接着又问年纪的长幼,然后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这一切都表现了刘邦的机智权变的性格。
又如刘邦由鸿门宴脱险回营以后,便立即斩了内部的敌人曹无伤;可是项羽对于项伯的通风报信,维护敌人的一些表现却都不闻不问。这也表现了他们两人在政治警觉方面的差异。
总之,作者通过鸿门宴这个具有戏剧般的冲突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是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是机智、老练和精细。同时,对其他人物如范增、张良、樊哙、项伯等的性格,都有与在这场斗争中的不同态度而又很好的表现。
在从故事情节来看,《鸿门宴》的文字也颇为波澜起伏,奇绝动人。如故事首先写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好像项、刘的一场火拼即将发生,但突然出现了项伯顾念与张良的私情,去通风报信,并被刘邦所利用,使一场迫在面前的厮杀,缓和下来。接着是鸿门宴的场面,“范增所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这时只要项羽一点头,刘邦就要人头落地、但“项王默然不应”,使冲突又暂时按捺下来。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着出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场面。不料项伯又再次出场,“常以身翼蔽沛公”,即项伯用身体遮挡住沛公,使项伯不得击。但刀光剑影,在席间闪耀,只要项伯稍有破绽,刘邦即刻就要被刺亡身,形势已十分紧迫。这时张良即引樊哙入内,樊哙手执武器,闯帐而入,与项王怒目而视,似乎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就要开始了。但性情暴烈的项羽,却对樊哙这种死且不避的胆量、风度大为欣赏,尊为“壮士”,赐以酒食,矛盾反而得到缓解。接着是刘邦的不辞而别,一场险绝、奇绝的斗争,就此结束。故事从曹无伤告密开始,直至曹无伤最后被诛而结束,有首有尾,结构严谨而又曲折动人。总之,故事化的手法和紧张场面的运用,使《史记》的叙事更为生动而饶有波澜,人物形象也各具特征而更为个性鲜明,因而成为历史与文学互相结合的典范著作。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这次宴会过程(包括宴会前的斗争和宴会后的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中无疑是两个主要人物。在汉朝的历史上,他们也是最关重要的两个人物。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是与刘邦争天下的主要敌手。司马迁怎样来描写这两个人物呢:他没有把本朝的开国皇帝捧上天,也没有把兵败自杀的项羽骂作“贼”,而是比较尊重历史事实,比较实事求是地写出了这两个人物的长处和短处,相当真实地描写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对项羽这个人,司马迁是把他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来描写的,很明显,司马迁对他有相当的同情。
本篇中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指人在做某一件事时实际上另有企图。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指对方正操生杀之权,而我们是他屠杀的对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kejian/320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