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楼记阅读题答案

  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听风楼记阅读题答案,欢迎阅读。

  听风楼记

  北岛

  ①1976年10月上旬某个晚上,约摸十点多钟,我出家门,下楼,行百余步,到一号楼上二层左拐,敲响121室。冯伯伯先探出头来,再退身开门,原来正光着膀子。他挥挥手中的毛巾,说:“来。”于是我尾随他到厨房。他背对我,用毛巾在脸盆汲水,擦拭上身。那时北京绝大多数人家都没有条件洗澡。冯伯伯那年63岁,已发福,背部赘肉下垂,但还算壮实。他对拉着毛巾搓背,留下红印。正当他洗得酣畅,我突然说:“四人帮被抓起来了。”只见他身体僵住,背部一阵抽动。他慢慢转过身来,紧紧盯着我,问:“真的?”我点点头。“什么时候?”“就前两天。”他相信了我的话,把毛巾扔进脸盆,和我一起来到客厅。我们话不多,语言似乎变得并不重要。他若有所思,嘴张开,但并非笑容。

  ②当我听到冯伯伯去世的消息,最初的反应是麻木的,像一个被冻僵了的人在记忆的火边慢慢缓过来。我首先想起的,就是三十年前这一幕,清晰可辨,似乎只要我再敲那扇门,一切就可以重新开始。

  ③要说这“听风楼”,不高,仅丈余;不大,一室一厅而已。他们家最吸引我的是文革中幸存下来的书,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那些书名我都忘了,只记得有一本冯伯伯译的海明威的《第五纵队》,再现了海明威那电报式的文体,无疑是中国现代翻译的经典之作。他自己也对《第五纵队》的翻译最满意。在一次访谈中,他说:“你想一次翻译成功不行,总是改了又改,出了书,再版时还要改,我译的海明威的戏剧《第五纵队》,我推倒重来了五、六次,现在还得修改,但现在我已没力气改了。因此,我曾苦恼、气馁,想改行,可翻译是我的爱好……”

  ④七十年代末,听风楼终于装上了电话,那是个现代化的信号,忙的信号,开放与拒绝的信号。冯伯伯从此成了大忙人,社会活动越来越多。我再按往日的习惯去敲门,往往扑空。

  ⑤《世界文学》要复刊了,这就等于给一棵眼见着快蔫了的植物找到了花盆。冯伯伯喜形于色,郑重宣布《世界文学》请他翻译一篇毛姆的中篇小说,发在复刊号上。但毕竟手艺生疏了,得意之余又有点儿含糊。他最后想出个高招,请一帮文学青年前来助阵,也包括我。他向我们朗读刚译好的初稿,请大家逐字逐句发表意见,为了让译文更顺畅更口语化。一连好几个周末,我们聚在冯伯伯的狭小的客厅里,欢声笑语,好像过节一样。我们常为某个词争得脸红脖子粗,最后当然由冯伯伯拍板,只见他抽烟斗望着天花板,沉吟良久,最后说:“让我再想想。”

  ⑥像冯伯伯这样的大翻译家,居然在自己的领地如履薄冰。他常被一个词卡住而苦恼数日,最终顿悟有如天助一般,让他欣喜若狂。再看看如今那些批量生产的商业化文学翻译产品,就气不打一处来。

  ⑦1978年12月下旬某个下午,我匆匆赶到听风楼,冯伯伯刚好在家。我拿出即将问世的《今天》创刊号封面,问他“今天”这个词的英译。他两眼放光,猛嘬烟斗,一时看不清他的脸。他不同意我把“今天”译成Today,认为太一般。他找来英汉大词典,再和冯妈妈商量,建议我译成The Moment,意思是此刻、当今。我没想到冯伯伯比我们更有紧迫感,更注重历史的转折时刻。于是在《今天》创刊号封面上出现的是冯伯伯对时间的阐释:The Moment。

  ⑧我想起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默的诗句:“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记忆有如迷宫,打开一道门就会出现另一道门。说实话,关于为《今天》命名的这一重要细节早让我忘掉了。有一天我在网上闲逛,偶然看到冯伯伯握烟斗的照片,触目惊心,让我联想到人生中的此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此刻,而这个此刻的门槛在不断移动。说到底,个人的此刻也许微不足道,但在某一点上,若与历史契机接通,就像短路一样闪出火花。我昨天去超市买菜,把车停好,脚落在地上,然后一步一步走动,突然想到27年前的这一幕:The Moment。是啊,我多想看清冯伯伯那沉在烟雾中的表情。

  ⑨说实话,得知冯伯伯的死讯并未特别悲伤。他生活过,爱过,信仰过,失落过,写过,译过,干过几件大事。如此人生,足矣。我想起他那孤立无援的赤脚。它们是为了在大地上行走的,是通过行走来书写的,是通过书写来诉说的,是通过诉说来聆听的。是的,听大地风声。

  ⑩如果生死大限是可以跨越的话,我此刻又回到1976年10月的那个晚上。我怀着秘密,一个让我惊喜得快要爆炸的秘密,从家出来,在黑暗中下楼梯,沿着红砖路和黑黝黝的楼影向前。那夜无风,月光明晃晃的。我走到尽头,拾阶而上,在黑暗中敲向听风楼的门。

  1、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2、第⑧段关于人生中此刻的联想有何作用?

  3、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寓意。

  4、对冯伯伯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听到四人帮被抓,冯伯伯因消息突如其来而内心极度震 撼、惊疑不定。

  B.《第五纵队》反复修改了五六次,还为无力修改而苦恼,突出冯伯伯敬业。

  C.冯伯伯将“今天”译成“The Moment”,显示出 老翻译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D.“得意之余又有点儿含糊”是因请他翻译而得意,因自感手艺生疏而迟疑。

  E.文章多次写到冯伯伯抽烟斗,意在通过人物个性化动作,表现其独特嗜好。

  F.老人对青年人热心鼓励与扶持,工作精益求精,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5、从文章结构角度,赏析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精妙之处。

  6、文章重点是写冯伯伯,却以“听风楼”为题,对此加以评析。

  答案

  1、将“我”听到冯伯伯死讯后失去知觉的反应比作冻僵一般,又将对冯伯伯的回忆比作烤火,使自己慢慢缓过神来,形象地写出噩耗对“我”打击之重,回忆给“我”带来温暖与慰藉。

  2、揭示了“此刻”在人生中普遍意义,尤其是“此刻”在社会历史特定时期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更好地表现冯伯伯对时间阐述的深刻性。

  3、冯伯伯立足于社会人生,在行动中创造,在创造中表达自己的态度、立场,来理解社会人生。

  4、C E

  5、文章开头不是采用一般的倒叙形式,而是由三十年前上听风楼告知惊天内幕起笔(这是两人关系发展、社会变革的重要事件),转到接到冯伯伯死讯的感受,自然引出对冯伯伯的回忆,使行文更富有变化,构思独特。结尾回到得知冯伯伯死讯,结束回忆,又宕开一笔,想象重回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的情景,以上“听风楼”起,以重回“听风楼”结,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意犹未尽。

  6、“听风楼”是冯伯伯的住所,文章对冯伯伯的回忆都是围绕听风楼展开的,“听风楼”是文章的主要线索;普通、狭小的听风楼反衬出主人高尚品格,“听风”两字体现老人对社会的关注,“听风楼”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借“听风楼”寄托对冯伯伯的怀念,情感更加含蓄深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kejian/32116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