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应该要显得更加稳重些,要有一个明确的创业目标,并朝之努力到最后一刻。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成年人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年人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一)
80后创业“疯子” 打拼6年身家过亿
贴过小广告,做过家教,开过餐馆,当过保姆,捡过破烂……你能想象到的赚钱的活儿,他几乎全都干过。从商海中的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一无所有到身家过亿,从叛逆仇恨到感恩回馈,他是龙青,80后创业小青年,现任湖南树仁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学毕业后的6年时间里,他从家教老本行起航,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为家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目前龙青的企业已吸纳千余名员工就业。
边攒学费边读书
回想这些年,龙青自认为就干了两件有意义的事:一是从小因为生活清贫被逼上了勤工俭学之路,开始了个人创业;二是大学毕业后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带领大学生团队共同创业。
龙青的家乡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大垅乡小塘溪村,“那是一个贫穷却不失秀美的侗乡小山村”。龙青出生于1983年,那年,龙青的父亲因为经营的商船出了事故而欠下巨债。小学、初中和高中,龙青都在自筹学费和刻苦学习中熬着生活,还经历了歧视、嘲笑和白眼。
为了挣学费,龙青扎过钢筋,也打过脚架,半工半读地读完高中,并最终考上怀化学院,成为他家乡的“第二个大学生”。
“大学四年里,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我干起了贴广告、做家教、开餐馆、在图书馆做兼职等副业,甚至在实习期间单枪匹马南下深圳打工、经商,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2007年毕业前夕,龙青辞去了在深圳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创办塑料颗粒厂和电瓶厂。“每天起早贪黑,穿梭于怀化市各大废品收购站,采购、装货和卸货,样样亲力亲为。”龙青说,眼见财富唾手可得,但2008年初一场特大冰灾,两家工厂同时倒闭,血本无归。
领着一群80后创业
从零开始,龙青决定从老本行干起,继续做家教,并请来同学和大学老师。
2008年大年初十,他在怀化城北租用几间民房,创办了“圆梦家教中心”,后改名“树仁特色教育学校”。
“当时我们只有一个学生。”龙青说,特色学校创业之初非常艰难,但是他和团队没有气馁,并倾注全部心血。
“如果说,创办特色教育是我们创业的铺路石,那么开办新型驾校则是我们创业腾飞的起点。”龙青说,2009年下半年,他到城区一家驾校学车,发现驾培行业的“潜规则”让学员苦不堪言,很多人花了钱,但没有学到文明驾驶的过硬技术,有的甚至成为“马路杀手”。
树仁新型驾校自2011年正式运营以来,经营业务稳步攀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年半时间报名量就突破2万人,收入达到8000万元,分校拓展到15个,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成为怀化最大的驾校,并在逐步向全国连锁。
与此同时,龙青及其创业团队还将触角延伸到了IT开发、农林开发、金融服务、仓储物流等项目。目前,树仁集团旗下有数十家分公司,而在这些分公司独当一面的几乎都是与龙青差不多大的创业青年。
帮扶大学生创业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眼界的拓宽,龙青决定回家乡创业,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并以此谋求集团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依托家乡地处湘黔两省交会处的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以托口电站移民搬迁为契机,带领我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以大垅为核心,将湘黔两省落后的少数民族聚集区14个乡镇整体规划,联合打造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龙青说,为将蓝图变为现实,他带领20多名团队骨干到大垅乡担任村官,在白毛寨启动了新农村中心镇建设,只用了两天时间让110户移民全部签订搬迁协议。
在刚创办特色学校的时候,龙青惦记着贫困的乡亲,出钱将村子里的一些青壮年送到汽修厂、电焊厂、装修厂学手艺,有30多人走出山村。后来又在树仁农林开发公司、树仁驾校为家乡100余人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
此外,为帮扶大学生创业就业,龙青向母校怀化学院捐赠15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租用16个门面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并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和创业园,承办了“企商班”、“营销班”,给立志创业的大学生们提供资金支持、技能培训和实训平台。
目前,树仁集团大学生创业园已有成员1000余人,为大学生提供了数千个实习和就业岗位。
成年人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二)
湖北励志哥年过40创业 开牛肉面馆一年买房
送孩子上学“嗅”到商机
40岁的邓辉出生于湖北大悟农村。15岁来武汉帮姐姐卖水果。之后,想学点手艺的他,到一家酒店里当起了学徒,经过几年刻苦学习和钻研,邓辉在1996年拿到了高级厨师证。
从学厨晋升为大厨后,不甘心一辈子给人打工的邓辉,开始寻找创业的机会。2004年,家里有亲戚在江滩开了家酒店,邓辉决定搏一把,和妻子商量后,承包了酒店的快餐档口。
这一做就是五年。酒店虽大,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到2010年的时候,酒店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转让。此后他又开过水果店。
随着年龄增大,邓辉便寻思着,四下打工已不是办法,有过厨师经验,又有经营快餐店的经历,邓辉下定决心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快餐店。
2012年12月的一个早上,因妻子有事情不在家,邓辉送孩子到汉阳一培优机构上课,在找地方过早的时候,汉阳琴台菜市场旁一家叫“鑫王婆”的牛肉面馆引起了邓辉的注意:这家面馆的面汤香味诱人,不大的面馆前排着长队。
排了10多分钟的队,买来一碗,香浓地道的牛肉面征服了一个大厨挑剔的味蕾。于是,在等孩子放学的那两个小时,他一直留心观察着这家面馆,发现店里的顾客一直很多。他心里一动,将店招牌上的加盟电话记了下来。
悄悄考察两月决心开面馆
回到家后,邓辉把当天看到的情景告诉了妻子。妻子也表示,以前送孩子上学的时候,看到过这家牛肉面店里的生意出奇地好。
到底是这家店生意好,还是所有鑫王婆牛肉面馆的生意都好?到底值不值得“赌”一把呢?邓辉和妻子有点犹豫——年过四十,没有时间再乱折腾了,这次如果要做,就要做好,不能像以前一样,折腾后什么都没有了。“就开家牛肉面店,我去考察!”邓辉下定决心,他认为,自己学过厨师,也开过快餐店,开这样的加盟店,自己应该有优势。
说干就干!邓辉当即拨打了加盟电话,弄清楚地址后,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汉阳倒口南村的鑫王婆牛肉面店。
找到地址的邓辉并没有贸然就进去打招呼,而是一直在路边观察。他发现,从早上六点半开始,就断断续续一直有顾客前来过早,到早上七点,店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队。当邓辉付钱买了牛肉面后,依然没有表露自己此行目的,而是一直在马路对面观察着这家面馆:店面不大,生意却很好,一整天都有顾客前来消费……
是一天这样,还是每天都这样?一连一个星期,邓辉每天早上都会过来观察。在他观察的这一周里,看到这家店生意的确很红火。在妻子的提醒下,邓辉又花两个月时间,跑了22家加盟的鑫王婆牛肉面馆,发现每家的生意都很不错。
下定决心后,邓辉便找到鑫王婆总店的胡老板,说起了自己的加盟计划。
开业第一个月就回本
加盟开店,虽说味道重要,选址更为重要!
和鑫王婆总店的老板沟通后,邓辉着手找店铺。因自己就住在万松园附近,加上周围的商场学校都比较多,人流量也很大,他便寻思着在这附近找个店铺,得知万松园路苏宁电器旁边一家门面准备转让,他马上租下来。
买哪种牛骨配多少水熬多久?面下在锅里烫多久捞起来?红油怎么熬?料怎么配?有什么先后顺序?牛肉怎么选?怎么卤制……从去年七月份开始,每天早上四五点钟,邓辉夫妻两人便从汉口万松园赶到汉阳的倒口南村鑫王婆牛肉面馆,学习如何熬汤、配料、下面……总店胡老板夫妇二人,也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操作。
一个月后,鑫王婆牛肉面万松园店开业了。开业当天,生意好得让邓辉没有想到——从早上六点半开始,到下午三点多钟,店里的粉面和八十多斤牛肉、牛杂全部售完,当天的营业额达到了4500元!
邓辉连夜请人,第二天店里的服务员达到了7人,到下午三点半,准备的粉面又全部售完,营业额比前一日还要高!这让邓辉信心倍增,干劲也更加足了。开业第一个月,邓辉已经将投入的本钱给赚了回来。
顾客爱吃,当然是冲着牛肉的味道来的!为了保证味道纯正,鑫王婆牛肉面馆的胡老板,半个月左右就会到店指导一下,看牛骨熬制得是否正确,红油、配料等是否到位,发现有点偏差,就及时纠正……就这样,在总店的监督和支持下,邓辉的鑫王婆牛肉面馆开得有声有色。
一晃一年过去了,店里生意依然兴隆,邓辉感慨地说:“一年前,我还在租着房子,前些天,我刚在汉口贷款买了套80平方米的房子,这是自己没有想到的。”
成年人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三)
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成年人创业成功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meiwen/15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