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温庭筠(唐)的《商山早行》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这是一篇关于羁旅的五律。
【注释】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温庭筠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温庭筠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商山早行》这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鉴赏1】
1、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已闻叮叮当当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借咏天寒岁暮,风凄木落,抒羁旅之愁。其中包含六种景物六个名词,鸡叫声中,荒村野店中的旅人即已起身,月亮尚未西落,人却要匆匆赶路,板桥的浓霜上留下了早行人的足迹,旅人的辛苦宛然在目。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可以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语”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4、诗人温庭筠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5、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温庭筠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6、第三联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一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温庭筠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7、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温庭筠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梦”是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园的思念之梦,与首联“客行悲故乡”相呼应。梦中的故乡景“凫雁满回塘”与旅途上“槲叶落山路”的景形成对照,突出了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鉴赏2】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小提示:如果您想查询《商山早行》相关诗句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是什么,可以在页面右上角的“诗词检索”中输入您要查询的诗句,回车即可查到该诗句的上句或下句。注意上半句和下半句输入时不要留有空格和标点符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shici/1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