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又送王孙去,萋萋

› › › › - - - - < >< align='center' style='margin:5px 0 15px 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又送王孙去,萋萋(图1)< id='reading' style="margin:5px 0 15px 0;"> <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

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 yī suì yī kū róng 。
yě huǒ shāo bù jìn ,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
yuǎn fāng qīn gǔ dào ,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
yòu sòng wáng sūn qù , qī qī mǎn bié qíng 。

< >鉴赏

白居易(唐)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这是一篇关于静物的五律。

【注释】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又作《草》 1、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2、枯:枯萎。荣:繁荣茂盛。

3、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4、晴翠:晴朗的阳光下一片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5、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白居易的朋友。

6、萋萋:茂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茂密。

【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贞元3年,白居易当时只有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哲理】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鉴赏】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不是胜利的旗帜吗?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但把重点落在“古原”,以引出来“送别”题意。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啊。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呀!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小提示:如果您想查询《赋得古原草送别》相关诗句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是什么,可以在页面右上角的“诗词检索”中输入您要查询的诗句,回车即可查到该诗句的上句或下句。注意上半句和下半句输入时不要留有空格和标点符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shici/1906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