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鲁迅,中学就开始了。有一篇《社戏》,深得学生喜爱,它描写了小孩子看戏偷豆的心情。背是背不出几句了,只隐约记得“两岸的豆麦”等零碎字句。闲暇时,还偶尔翻出来看看,重温中学的时光。
前两年,买了《鲁迅选集》,不怎么看,那么的放着。早期的《呐喊》和《彷徨》也都有。常见的名篇,可说全聚齐了。鲁迅的小说,注重字面功夫,写得“字挟风霜”,字用到最省,给人很“筋道”的感觉。有一时期,他的著作成了我的“包里书”,随时可以取阅。年纪大了,一种近乎不屑的心情拒绝我和他亲近。虽筋道有力,毕竟缺乏感情的丰盈流露,干枯,仿佛枯井,又像一座童山,很少郁蕤的枝叶,装点情感充沛的生命。
有一天晚上,和好友谈天,说到鲁迅的风格,他说,鲁迅尖酸刻薄,喜欢骂人,心胸狭隘,形诸文字,往往含有恶的一面。当时胡适提倡新文学,他不一样了,活脱脱一个儒将才度,衣着整饬,彬彬有礼,善意在文字流淌着。倘若在现实,你喜欢鲁迅还是胡适呢?我说喜欢胡适。他莞尔一笑,提高声音说,那不就结了。[由整理]
我深有体会。两位先生的书我都有,也曾认真研读过。鲁迅和胡适在风格上是死对头。胡适不管什么理,有办法说的清清楚楚。他重说理,文采似乎差些。对一般人,学胡适更好,也觉亲近些。轻易,想表达什么都行,没有修辞、文法的尖刺,凭感觉写下去就是。若取法鲁迅,什么用字咯,什么删改咯,什么写完看三遍咯,全横在稚嫩的心灵之上。何况没有他的阅历,造成一层艰辛的障碍。多少人望鲁兴叹,一是没有深厚的古文修养,二是没有繁复的人生阅历。画虎不成类犬,反被文法拘死了。
有个现象,一时期有一时期的喜好。这些日子,我喜欢读苏轼。他的诗行,情趣雅致,文笔放达,正好弥补狭隘的心胸。此公也和鲁迅一样,满腹经纶,写文章时,如出胸臆,时不时来一两个典故,披露学殖的深厚。干脆总结一篇《文说》传之后世,让后人敬仰这位文学天才: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不如出胸臆,则缺乏基本的真诚,虽成文而不好也。全仗孕育,如同泉源一样,满则自溢。从实地出发,知道什么时候止,算是一种唯物的精神。他还卖了一个乖,“吾亦不能知也”,和孔子一样,故意谦虚一回,其实他的学识足够吓退千军万马,单单从他的词就包含多少典故!
这篇短文的主旨也正和鲁迅的文章相对。回头再看鲁迅的文章,仿佛是挤出来的,正应了他那句名言: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是挤出来的。
我说我是一个鲁迅迷,证据绝不是没有。方才说《呐喊》《彷徨》(北新版),书架里整齐摆着十来本,还有书信集、日记集,总数不下五十本。但说有多喜欢鲁迅,也不尽然。近些年,感情越来越离他而去了,他的书也成为压箱之赘。舍不得它们,因为它们是我过去的爱好,好像初恋的女子,代表过去的经历,读书的经历,也如一行脚印,浅浅的脚印,提示曾经走过的路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suibi/22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