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道香港的小学入学考试题,如果你经过反复推算都无法找到规律,那么请你想象一下:站在停车场的另一边,你就能很轻易的发现答案,原先就这么简单!而就是这么简单的一道题,想想我们在生活中,在我们的育儿路上,我们有多少次「站在了孩子的对面」?
不分清状况就主观的下结论:
当孩子出现了不当行为之后,有多少次我们不等孩子说明状况,就很主观的认为他做错了事,然后就是劈头盖脸的训斥或者唠唠叨叨的埋怨。我们没有去了解发生了什么,没有去倾听孩子心里真实的想法,没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渴望归属感的错误目的。[]
用惯性思维代替事实分析:
我们经常忘记了孩子的年龄,也忽略了孩子自我的成长速度,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认为孩子就应按照我们设计的那样来成长,我们不去学习和了解孩子的生理发育特点,只按照我们想象的那样养育孩子,结果就是我们失望于孩子真实的表现,努力的修理孩子,现实反而和我们期望的越来越远。
如果我们改变了,结果也许就不一样。
用心体会孩子的需求
孩子在不一样的年龄段,需求都不相同。
出生第一年,Ta需要你的拥抱,爱抚,用心温暖的回应来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1-3岁,Ta需要我们理解Ta的行为,用更大的耐心陪伴他度过自我发展期,用清晰的语言、和善的态度和坚定的行为,让Ta明白自我能够做的事情,让他能够更好的了解自我。
3岁以后,Ta就应有更广阔的空间,就应有更多的探索机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所有Ta能做的事情都还给Ta,我们要带着爱放手。
和孩子站在一齐
当我们和孩子站在同样的角度,用同样的思维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多让我们纠结的事情就会迎刃而解。换位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需要我们反复练习。当我们理解了孩子之后,你就会发现关注到问题的解决上,更容易让孩子改变自我的行为,因为他们能够从我们那里获得爱,获得改变的力量。这一切都因为——我们的改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suibi/335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