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手段,由机械录制而成的戏剧形式,那么在制作的过程中又该明白那些问题呢?
第一,剧本不是作品,而是操作指导。
作为一个中文狗,天然对文学和非文学作品有严格区分。文学作品是用于欣赏的,比如、、;非文学作品是用于指导和说明的,比如公函公告、法律法规、新闻报道、游戏攻略(并不开玩笑,严肃脸)以及本文主角——剧本。剧本是用来告诉导演、后期、CV们如何分工协作完成广播剧的,不是用来讲的不是用来讲故事的不是用来讲故事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负责讲故事的是剧负责讲故事的是剧负责讲故事的是剧重要的事情再说三遍!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合格的剧本的第一要素是剧组成员用着顺手、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会因理解偏差或设定不明确造成反复沟通确认白白增加工作量浪费时间精力。对,就是这样,不谈故事不谈人物,我就是认为剧本先得要能用并且好用才行,一个剧本如果不好用,故事人物写得再精彩有什么用?无法呈现啊!
编剧要是追求剧本的文学性而不顾实用性,那我觉得干嘛不干脆写小说呢?毕竟从经济角度来说,剧本是一次性使用的东西,卖完这次就没后续了,了不起出版个剧本小说也就到头了,而小说,那是可以培养成IP开发无数版权买卖的金库啊,否则古龙那么懒的家伙干啥写了萧十一郎的剧本之后又写了萧十一郎的小说。
第二,最好是单线推进,坚决避免蒙太奇手法。
一个编剧朋友说,你这个小说没法做广播剧啊,人物多场景多,听众会听不懂剧情的。开始我觉得他泼冷水,现在我觉得他说的很对。人物多可以删除合并,这个很简单,至少对原作者来说很简单,因为每个人物的权重原作者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场景多真的要了命了。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第一季因为小说基本就是单线剧情,所以只要控制人物数量就好了,一个月就写完了剧本。但是第二季不但人物多场景也巨多无比,四个多月才写完。
时间都花在哪里?
答案之一是重整场景。
因为广播剧只有声音,所以场景切换非常麻烦,交代不清楚听众就会晕掉。然而第二季原文就是切换特别多,蒙太奇桥段也特别多。在小说和视频里,蒙太奇切来切去会感觉非常帅,但广播剧最忌讳这一点。虽然是第一次做广播剧编剧,但是我有很多准备。比如网上随便点个画面最小化,光听,看看能不能懂剧情,不懂的地方想一下原因是什么,是台词交代不清还是BGM混乱还是别的什么。最后的试验结论是:凡是蒙太奇的地方都听得我一愣一愣的。所以我的剧本里打死都要避免蒙太奇。
在这里我要说句,编剧写剧本之前肯定是对剧情很了解了,但是你了解不代表听众了解。有时候因为自己太了解剧情所以觉得这里切换一下没什么啊很好懂啊,类似于自己查自己的文章很难找出错别字一样。但对于对剧情一无所知的听众就很要命了——最近有些偷懒,因为第一季出完以后很多人都补原文了所以稍微放松了这方面的自我要求oh no我还是要坚持为“对剧情一无所知”的听众服务的!
当然你要觉得听不懂的听众可以看剧本啊看原文啊什么的,那就随你咯。反正《小时代》的出现让很多人也接受了“看不懂剧情就去补原著啊”这种论调……
费时间的答案之二是处理剧情线。
场景合并跟剧情线合并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场景是为剧情而生的嘛。所以这点也很头疼。我个人的处理办法是,先确定突出哪个人物,然后剧情线以他为中心铺开,其他人的副线尤其是跟这个中心线关系不大的,说句实话割爱吧删除吧别犹豫。如果一段剧情对话实在很喜欢舍不得删,那就留着以后看哪个场景空了适合填对话,再填进去就是了。有闲心的朋友可以注意下,第二季原文里林枫关于负责任的言论,这个跟剧本里出现的位置大不一样。
我比较得意的一点就是,第二季明明人物和场景多了很多,但是每一集的分幕居然少了很多,尤其某几集更是丧心病狂只有三幕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快夸我!
第三,台词要口语化、要短、要抛弃小说的阅读习惯。
必须承认,小说的载体是文字,写人物对话时,再如何口语化,它也属于书面语。但剧中人台词不一样,必须完全口语化,否则非常违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网上聊天打字说“我叶良辰必有重谢”,挺好玩吧?你现实中说一下试试,先不说周围人什么反应,你觉得你要说这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反正我想象不出合适的语气。哪怕是在古装剧里,这句话也很erbility啊,否则“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就不会成为段子了……
说白了就是:剧本台词如果过于追求辞藻典雅华美甚至于过分“尊重原著”直接复制黏贴,那第一属于编剧偷懒,第二属于难为CV和导演。
可能有人说,书面口语和台词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啊。那是因为你在“看”,当你读出声来的时候你就能体会那种难以言说的违和感了。这不是靠CV揣摩和导演狂pia就可以解决的,这是先天残疾啊!所以十分理解CV们接剧前要求看剧本,毕竟台词违和的话,听众第一质疑的是CV戏感不好,但这特么明明是编剧的锅。以及,有时候看出现台词特别违和的情况也请大家不要上来就说配音,考虑一下到底是配音问题还是台词问题。反正我觉得电视剧里很多违和点属于台词问题。
插句话,我之所以非常钦佩曹雪芹,就是因为《》的人物对话达到了书面语和口语的高度统一,原文几乎所有对话直接作为剧本台词都毫无违和感,跪!我相信写文的人都会有这个感觉,纯口语写到小说里很简单打字就可以了,但是小说对话语言能在到现实中(不论朝代背景)直接念出来毫无违和感,是非常非常非常牛逼的功力。PS莎士比亚那种刻意追求的文艺华美风不在此列。
另一个对台词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要短,绝对不要长篇大论。无论古代现代,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都不会长篇大论。一次讲出来的话基本不会超过三句,超过了的一般被叫做话唠……看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一个人物的一次台词时间几乎很少超过15秒。如果超过了,一定是特定情况比如剧情是辩论、追忆、战前动员之类的,即便如此,也肯定配合很多不同角度的镜头切换和BGM、音效的辅助,来冲淡单人长篇大论的枯燥感。举例就是早期的《秦时明月》,我忘记哪一集了反正就是两个阵营对峙要打架,然后旁白一直在分析双方武器和实力,画面就是对应人物的特写,活活分析了3分钟啊还没完,听得我烦死了!这种剧情处理,是编剧直接copy的小说原文吧?就不能学习一下《圣斗士星矢》里的实力讲解手段吗?边打边用对话说出来啊!
所以我为什么这么神经病会去统计单人单次台词时间?
因为我想知道一次最多写多长台词听众不会听得昏昏欲睡啊!
此处应有掌声。
所以你看,连有画面的东西都这么克制单人单次台词量,广播剧台词就应该更注意这一点。按我,就是如果word是默认格式的五号宋体字,那不超过三行就对了。三行实在搞不定,插内心os、插旁白实在不行插音效(风雨雷电鸟鸣马嘶)间隔一下,总之就是要有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taici/30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