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奶茶、果汁……
各种风味饮料已成为
很多人日常生活的“标配”
近年来
一种标榜“零糖、零脂、零卡”
的无糖饮料
正悄然逆袭
成为健康生活的新宠
这样的无糖饮料
真的会更健康吗?
来看看上海中山医院
营养科专家怎么说
↓↓↓
最近一项发表于《糖尿病与代谢》(Diabetes Metabolism)杂志的研究指出:每天饮用无糖饮料(人工甜味剂),其糖尿病患病风险比每天喝有糖饮料高出15%。
代糖VS有糖
这项研究结果是来自3.6万名参与者经过接近14年的跟踪随访得出,代糖和含糖饮料都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但喝代糖饮料的参与者糖尿病患病风险高达38%。
有糖VS真无糖
这项研究还显示每天喝含糖饮料的人与不怎么喝含糖饮料的人相比,糖尿病风险会增加23%。
这“无糖”背后
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大坑”呢?
↓↓↓
零卡糖不是零风险
无糖饮料的核心甜味来源是“代糖”(人工甜味剂),它们虽然规避了糖分的热量,却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影响我们的代谢健康。
01
欺骗大脑、干扰调节
对着胰岛素上演“狼来了”
代糖的甜味会欺骗味蕾,向大脑传递“糖来了”的信号。大脑指挥胰腺准备分泌胰岛素降血糖。但是,代糖不是糖,血糖并没有真的升高导致胰岛素“扑了个空”。长期反复如此,身体对胰岛素信号的敏感度就会下降,导致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
代糖饮料不是直接伤害身体,而是给身体代谢“制造混乱”,让胰岛素系统从反复“白干”到逐渐失灵。
02
心理补偿效应
代糖让你有了借口吃更多糖和油
摄入总量增加:无糖饮料有时成了我们胡吃海喝的“通行证”例如:“我饮料都喝无糖的了,再多吃块蛋糕没关系。”这种心理补偿机制。可能导致总热量摄入不降反升,无形中增加了糖分与脂肪的摄入,背离了健康的初衷。
甜食依赖增加:代糖饮料并不能减少我们对甜食的依赖,反而会纵容我们摄入更多甜食并且更加频繁地去吃甜食、喝甜味饮料,逐渐养成更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03
肠道菌群的“生态危机”
扰乱内在平衡
近年有研究发现,部分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干扰我们肠道内有益菌群的平衡。而健康的肠道菌群对代谢、控制体重和血糖稳定至关重要。摄入代糖就像往花园里洒了错误的农药,虽然没长出杂草(无热量),但也伤害了好的花草(有益菌群)。
假无糖不如真无糖
与无糖饮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咖啡。哈佛大学一项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每天一杯无糖黑咖啡(或加少量牛奶的黑咖啡)可降低10%的糖尿病风险。
作用机理
↓↓↓
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黑咖啡中含有的绿原酸具有抗炎、调节血糖的作用,能帮助身体更高效地利用胰岛素,对抗胰岛素抵抗。
轻微促进新陈代谢:咖啡因与二萜类化合物(如咖啡醇)能促进代谢。
特别要指出的是,研究中的“黑咖啡”指的是不加糖、奶精、风味糖浆的纯咖啡。黑咖啡的优势是一种“减法智慧”,一旦加入糖、风味糖浆、奶盖,它就变成了一款“含糖饮料”,健康效益瞬间清零甚至变为负面。研究中也证明只有加入少量牛奶的黑咖啡与纯黑咖啡效果接近。
日常饮品选什么?
如何养成健康饮用习惯?
日常饮品的选择诀窍
↓↓↓
天然完胜人工
简单优于复杂
首选:白开水、淡茶。是真无糖的零卡、零脂、零糖的补水最优选。
推荐:黑咖啡。如果想要喝一些不同于水的饮品,黑咖啡和加少量牛奶的黑咖啡是比较好的选择。
偶尔:无糖饮料或少糖饮料。不能作为每日补水来源,只在非常想喝甜味饮品时作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过渡选择。
尽量规避:含糖饮料如果汁、可乐、全糖奶茶等。
如果目前仍非常依赖甜味饮料
可以尝试“阶梯式调整”
↓↓↓
1. 替代起步:用代糖饮料替代含糖饮料,作为过渡。
2. 逐步减量:逐渐减少饮用频率,从每天喝减至一天隔一天喝。
3. 口味重塑:尝试从“半糖”饮料逐步转向无糖茶饮、淡牛奶或黑咖啡,让味蕾慢慢适应食物的本味。
无糖饮料的风险在于其“欺骗性”
我们的身体最适应的是
天然的食物和饮料
最解渴的饮品就是水
可以偶尔放纵
但日常选择要更清醒谨慎
放下对“零卡”的执念
培养更天然的口味偏好
才是对自己身体真正的负责和宠爱
作者:临床营养科
来源:新闻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toutiao/3563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