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就三不五时地听到当时的文艺青年们无病呻吟地经常引用“面朝大海,”。作为一个内陆城市长大的孩子,我向来对大海毫无感觉,很难理解“面朝大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情绪。等后来见的海多了,才体会到“面朝大海”的魅力所在。
住在一个面朝大海的房子,大概是很多人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鼓浪屿就有一种海滨公寓,纯玻璃的情侣房,建在沙滩上,晚上海浪拍打在玻璃墙体上,如玉的浪花在床前飞溅开来,惊悚而美丽,极富感觉。等到所谓“度假房产”这种概念流行开来的时候,我以为早年那些文艺青年们的理想快要实现了。
这当然是一种对海景房的温馨想象,通常这种想象与现实的距离要差好几光年。我在北京经常接到这样的推销电话,在售楼小姐们如簧巧舌的描述下,这些在烟台、天津、秦皇岛的房子好像都建在塞舌尔的拉迪格岛,而我显然是那种一年可以拿出八个月时间满世界飞的高帅富。他们寄来的楼书往往都是效果图,地图上去机场和游艇码头的时间差不多都一样了。
对于这种忽悠,一般既不相信又宁愿相信。我一个朋友早年在海口买了海景房,他担心朝海的一边会被新建的房子遮挡风景,遂买了号称离海岸线最近的那一幢,后来后悔得要死,风吹雨打破败极快倒不算什么,但架不住新的开发商填海——过了几年,他那幢楼距离海岸线已经好几公里了,能看见天就不错了,最糟糕的情况是,已经卖不掉了。
后来我偶然在天津滨海见过一次这样的海景房。房子的确不错,全是落地的大窗户,白色丝帘,虽不能称为完美,倒也不让人失望。然则推窗望去,一片汪洋,皆为黄汤。这里的海粘稠得有如一锅南瓜粥,水波不兴波澜不惊,浪头的白线涌到岸边,我不由得想起“黄白之物”这个词,大为扫兴。假如面朝大海是这样的海,春再暖花再开都没心情。
去年春天,我在香港租房的时候,中介让我看了两套海景房,比周边房子贵两成。我临窗下望,维港上星星点点的白帆倏忽而过,几艘邮轮响着巨大的汽笛声缓缓从窗口漂过去。最关键的是,海的颜色比较正常,就是那种正常的蓝色。我立刻开始遐想未来美好时光,每天日落时分,泡一杯茶,坐在大窗台上看着维港上空的太阳渐渐变成橘红色,隐没在犬牙参差的天际线里,而我的影子则渐渐沉没在这个城市的暗夜里——我毫不犹豫地租了下来。
后来回想了一下,住在这套房子的一年半时间里,我没有一次像当初想象的那样坐在窗台上看过日落,我甚至很少走到窗前看一眼光怪陆离水波流转的维港。事实是,我每晚回家之后,不是看报纸、看电视,就是写稿子,再不然就是煲电话粥、玩手机等等,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连朝海的那几扇窗户的窗帘都不曾打开。
我有几个朋友住在靠近机场的东涌,每个人家里都有四个以上的窗户对着大海。我曾经非常认真地问他们,是否曾心无旁骛地坐在窗前看过海?他们都疑惑地摇摇头表示,那样不仅显得矫情而且有装十三之嫌。
看海,什么时候变成一件负面的焚琴煮鹤之举了?那当初买房或者租房的时候,为什么要执着于“面朝大海”这样的碎碎念呢?
那些我们曾经为之苦苦追求的海景房,近在咫尺的时候,为什么它最重要的意义被忽略了?是不是我们越在乎的,往往越不在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wenzhang/177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