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算的上是一个爱看书的人,要是问我最近几年最想看哪本书,我想就应是《平凡的世界》。一向没机会拜读,巧的是去年在某一企业做资信调查时候,看到老板的书架上,放着这本书,尬尴的是还没开封过,油纸包的很好;又因最近领导的推荐,便管领导借来,毫不犹豫地打开。
路遥笔下所展现的时代,是父辈们出生和成长所经历的时代和历史:群众吃大锅饭,赚工分,分田到户,城市户口,工人。。。。。。离我们好遥远,却仍旧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激励着很多有梦想的年轻人。
跟很多人一样,我最喜欢的是少平。经历的事情不一样,每个人从少平身上获得的思考也不一样。[由整理]
在看书的时候,我有两处不理解,不理解少平所做的选取。
一处是他本来能够留在老家,和哥哥一齐办砖瓦厂,有吃有穿,老婆小孩热炕头。但是他却走出家乡来到城市,开始打短工。居无定所,且有时候好几天找不到工作,眼看袋里留下的生活费越来越少……那种漂泊的滋味就应不好受吧。
还有一处,是为了当上工人,他义无反顾去做了煤炭工作,尽管这份工作艰辛困苦,九死一生。而从作者的描述中,少平却甘之如饴,爱上了煤矿,爱上了他的师父,还有师父一家……
每次看书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代入感,想象着如果我是少平,应对这两种境遇,我会做出什么选取。如果选取安逸,便留在了家乡,和哥哥少安一齐办砖瓦厂,日子红火却又平淡,只有偶尔一人独处的时候,回想当初念书的时候,想起田晓霞,也许心里会痛,觉得自己辜负了她的期盼,成为了一个自己也不愿意理解的庸俗的人;想象如果当初选取出走,出去打拼,又该是一番什么模样……
于是,这么一想,我开始理解少平。和少平一样,每个有追求的人心中,会有一个梦,一个人,少平的梦就是看过的书中所蕴含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他身边的家乡人所没有的;这个人就是田晓霞,她代表了一种精神和灵魂,使少平觉得,就应为这个战友,去感受生活,经历磨难,哪怕这个磨难会让自己承受血与火的洗礼。
尤其看到少平写给上大学的妹妹的一封信的时候,我便更加能够理解少平的选取了。他在信中表述道:“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也许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觉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就应做什么人,选取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关于少平是如何觉悟,何时觉悟的,书中的界限不是很分明,也许就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也许是在每一个选取做出以后,少平都强烈的感受到,目前所做的选取其实就是自己想要的。
让人钦佩的是,尽管出生于贫困家庭,少平自己却觉得出身带来的好处已享用不尽。多么达观,这也是他做事不卑不亢的来源。但是他又从这种自身的局限性解脱出来,彻底脱离农民的狭隘性,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好处。
这种生活好处就是:在悲壮的激情的铺垫中,顾不上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的忧患人类命运,而是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这,也是少平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支撑着少平一路走下去,不断的做出心灵深处不为旁人认同的选取,即使在遭受田晓霞逝去的悲痛时,他之后又重新站起来了,拒绝了金秀的表白,回到矿区……好样的少平,他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掌握自己的命运,很多人笑了。尤其在如今这个年代,谈到:命运、高尚、精神伴侣、苦难、奋斗、信仰等等字眼,大家都笑了,这都什么年代了。所以才会有人感慨说:人心不古。
还有60、70年代生人说:过去才是好的年代。高晓松在《晓说》这本书里专门有一篇《重返八十年代的黄金时光》写到:“所以你看看那个年代(指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不管他们这天是商业巨头也好,还是成为其他的什么也好,他们自己心里还是有理想的。”文章的最后感慨说:“但是我坚信还会有大师的年代,还会有一批大师站出来,重新拾起信仰、理想——所有这些完美的词,将一扫诸如“就为了买个房活一生”之类平庸的价值观,让人类再度向前走。”
所以说,这个年代怎样了,其实就是信仰和理想的缺失,一切围绕着物欲,而忘记和摒弃了苦难,让不再经受任何风吹雨打。
不想强行说教,就让文章在那里戛然而止吧,推荐大家去看看这本有力量的书。最后引用少平写给妹妹的信中的一段话吧:
“要(让自身从局限性中解脱出来)做到这些,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应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够深刻的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就应使我们伟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wenzhang/22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