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案(一):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资料;
3、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由整理]
4、学习本文透过比较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透过比较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留意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齐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取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取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悲哀,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证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③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取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取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述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比较、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述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资料: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比较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这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潜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构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能够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能够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能够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比较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能够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此刻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述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状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此刻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教后记: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导入课文。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邓稼先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2、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3、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教学难点
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资料,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国家设立了清明节的假期,就是期望我们能把这种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先烈们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先烈们的贡献更是巨大的,然而,有很多的先烈却不为人所知。“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这天,就让我们一齐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品味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分自传和他传。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透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三、检查预习状况(提问学生)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十分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明白。喻:明白、了解;晓:明白。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四、整体把握情节,理清思路
(一)、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小组讨论: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
明确: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回顾历史)
②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简历)
③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透过比较)
④作者从邓稼先那里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地搞出来的消息时万分激动(感情震撼)
⑤写邓稼先科研工作的荒凉环境及他的工作才能和职责心
⑥评价邓稼先(永恒骄傲)
(二)、深入理解课文资料,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明确①“(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第二部分作者交代了邓稼先的求学生涯,按时间顺序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对他的精神的歌颂,当我们惊叹于邓稼先所取得的成就是,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为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呢?看第三部分。
(三)对文章进行深层研究,重点学习第三部分(同桌间讨论)
1、默读并划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
点名回答:
奥本海默——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直诚坦白,从不骄人……
2、文中重点写的是谁?那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职务国籍
功劳}相同文化背景}不同
性格
锋芒毕露最不引人注意
奥本海默{善于辞令邓稼先{忠厚平实
复杂的人纯
穿插讲一个发生在邓稼先身上真实的事情。
明确:重点写邓稼先;运用比较手法;其作用是①能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②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你能试着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①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②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疑难问题:
1、作者在这段文字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对于表现邓稼先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被壮、凄凉;表现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借助唐代的这篇文章,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祖国大西北昔日的荒凉景象。不要说是搞科学研究,就连生存都是很难的。然而这些科学家凭着一颗爱国心,一种革命的豪情壮志,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古战场建设成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
2、邓稼先是在什么条件下说这句“我不能走”的话的?
在什么环境下?(学生找)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找)
总结: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表现出了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3、《中国男儿》,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五)、学完全文,你读到了一个_________的邓稼先。(让学生说)
明确:透过学生的思考回答,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绘心形图写板书——中国心)
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中国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同学们,我们也是炎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此刻,让我们一齐唱响自己的“中国心”,让我们的灵魂与邓稼先靠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
(过渡)同学们,你们的心澎湃了吗?或许吧,应对茫茫戈壁、应对一堆堆“粗估”参数,邓稼先没有退缩,邓稼先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随堂训练(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邓稼先并学习他的精神)
学生给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老师示例: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这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那高尚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完美的明天!
小结见上
作业
1、写课后字词
2、选一位令你敬佩的科学家,写一则题为《我与科学家》读后感,并把你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邓稼先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透过比较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透过比较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透过比较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务必熟读课文(也可给专门时间朗读)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必须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并非随意提出,要督促学生查找,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潜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4.至于对“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问题,笔者认为难度很大,本文所确立的难点已不少,故不作讨论。如学生提出,教师可临场适时点播、诱导。
(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常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他对“两弹”的巨大贡献上。此刻这样写有很多复杂原因,其主要原因是:
(1)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他们的着眼点往往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描述上。
(2)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此文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多从自己与邓稼先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能着重介绍事件具体细节。
(3)作者虽与邓稼先交往甚密,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国度不同,当时中美关系又很紧张,邓从事的又是国家机密工作,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状况不可能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文中提到“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工作地点。他自己只是说‘在外地工作’。”确是实情。另外从资料看,杨邓所选取的人生道路是截然不同的:杨学成后执意留在美国,连其父都很气愤,最后不认这个儿子,所幸之后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邓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到故土,报效祖国。从此点看,写邓杨的底气是不足的,他心里有愧。还有71年杨访华时,他只明白邓参与了“两弹”研究工作,邓是设计领导他并不知情。不客气说,71年杨回美前在上海大厦吃饭时收到邓稼先的字条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不仅仅仅是民族情,朋友情吧?也该有悔、有愧……
(4)这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也是一方面原因吧。)
教学设备: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介绍邓稼先生平事迹,了解作者。
2.概括六部分的主要资料,体会内在联系。
3.画出文章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片1]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问:谁读过这首诗?你明白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
[幻灯片2]文章标题──邓稼先及照片
问:谁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
师生交谈、展示。
[幻灯片3]再展示几幅邓稼先工作照,请大家欣赏。
师生共同总结: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
[幻灯片4]
邓稼先──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两弹元勋
──两弹一星功勋
──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幻灯片5](补充资料──教师搜集,帮忙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邓稼先并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2.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二、整体感悟
速读训练: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学生用心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
[幻灯片6]
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三、品味研读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1.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刻,我们透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资料,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此处透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透过比较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生一齐继续品读研究课文。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高度评价邓家先的重要词语,体会其在议论、抒情中的作用。
1.品读词语
(1)元勋:立大功的人。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3)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4)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明白。鲜,少。
(这几个词虽简单,但是他也从不同侧面表现、刻画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与文句及这位大科学家的人品结合起来。)
2.品读写作手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比较,不仅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品读精典语句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留意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齐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二、归纳、总结
结构特点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文章主旨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附:板书设计
备用幻灯片:(如果学生对《吊古战场文》理解确有难度,可出示)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齐。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那里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那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此段文字,突出了邓稼先艰苦的工作环境,为刻画人物张本。
邓稼先教案(四):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资料,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透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资料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比较着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读
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课本,随着作者去认识这位为祖国的强大作出巨大贡献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齐。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阅读发现,整体感悟
1、阅读发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资料,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等标示出来。
2、整体感悟:
①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②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透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个性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③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热爱祖国、勤奋刻苦)(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
讨论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着写
讨论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证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思考,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理解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透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比较,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讨论明确: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留意,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对邓稼先的无比崇敬。
2、研读赏析:
①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例:
a“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赏析:那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留意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b“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赏析:那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齐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c―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②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例:
a.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证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b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取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c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d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取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③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
a.长短句交错使用,不仅仅使文气活跃,而且更易表现情感。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并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有的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b.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排比的运用,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
比较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小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如此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如果稼先再次选取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呢?
提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取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资料,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能够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拓展延伸:
①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②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证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的呼吁。
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
求学胸怀祖国刻苦学习
受命研制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热爱祖国患病去世实践誓言
附:
1、【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安徽省怀宁县人。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1948年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1950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攻读理论物理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1年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中科院数理化部副学术秘书,并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理解任命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历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副院长、院长,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长期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技术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领导和组织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好处的理论问题,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和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7、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8月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奖励。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5年8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1986年3月做了第二次。1986年5月做了第三次,同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1994年10月,其塑像在四川省绵羊市人民公园落成。1996年5月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雷锋”(科技代表)。
2、《吊古战场文》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齐。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淹没在那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邓稼先教案(五):
教学目标
认知
1.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建功立业,无条件地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表现。
2.“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万英雄人物的生活准则,也是少先队队礼的含义。
情感
敬佩邓稼先等以“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生活准则的英模人物。
行为
1.搜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先进事例。
2.敬好队礼。
3.从小处开始,为他人、为群众,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
板书设计
邓稼先(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服从祖国
(博士)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需要,为人
(科学家)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民建功立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业,无私奉
献自己。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教学过程
一、运用直观引入新课
1.出示投影10-1-1(原子弹爆炸图)。并用录音配上音响效果(爆炸声,人们欢呼声);有条件的也可用原子弹爆炸的录像。
2.这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情景。这天要介绍的是为这项事业的成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3.出示投影10-1-2(邓稼先像),介绍人物:邓稼先(板书),(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家(板书),抗日战争期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凌辱,他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解放前一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板书并解释博士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时,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他毅然回国。回国后,理解了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任务。原子弹(板书)是一种核武器,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炸弹。这种炸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945)美国曾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过,对促使日本投降起了重要作用。氢弹(板书)也是一种核武器,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离不开邓稼先的心血,所以,人们称邓像先为“两弹元勋”。
4.板书课题:“两弹元勋”邓稼先(解释元勋——元,是第一的意思;勋,是功劳、功勋。元勋即立下第一位大功的人。)
二、学习课文晓之以理
1.读第1节。联系课文,结合教师对邓稼先的介绍,说说从什么地方看出邓稼先十分热爱祖国?
(①立志: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
②行为:邓稼先在美国已获博士学位,他能够很容易在美国立足,条件好,待遇高,但他一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便欣然回国。欣然——很愉快的意思。这说明他自觉地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
2.读第2小节,邓稼先在1958年初春,理解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为什么说,这项工作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美国在1945年就使用了原子弹,而13年后的中国还未研制成原子弹,说明,中国国防落后了,“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国成立后,应对美国的威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提出务必建立强大的国防,要造出我们的原子弹。毛泽东说:“在这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侮,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祖国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宁,中国应有自己的核武器,使中国国防走向现代化。)
板书:服从祖国的需要。
3.邓稼先理解这项任务对个人来说,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核武器研究是国家高级机密,不能让外国人明白,要绝对保密,所以参加研制的人员,对家属亲人不能说,务必离开温馨的家庭,还要隐姓埋名即不在公众场合出头露面、暴露身份,不能著书立说,不能公开发表文章,不能出国交流。而著书立说,作学术报告,出国考察等等对个人来说都是有名有利的事。为了祖国的利益,邓稼先放弃了这些个人利益,这是爱国胜过爱自己,把国家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的崇高精神。)
4.读第3小节,师参照教参,讲述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的过程和成果。
板书——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和战友们进行了顽强的技术攻坚战:
①在毫无资料的状况下,描绘出原子弹的轮廓。
②在艰苦的数据验证中,解决了原子弹的理论推导。
③在极艰苦的贫困、边缘山区,极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1964年10月18日,在我国大西北罗布泊,邓稼先亲自指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在试验场上,一个橙红色的火球冉冉升起,天崩地裂的惊雷滚过长空,之后蘑菇云遮天蔽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特大喜讯传遍全国各个角落,传遍全世界各地。
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但美国和苏联已经相继爆炸了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的氢弹。
中国不能落后,中国务必急起直追。于是,邓稼先随即,再一次离开那正需要他照顾的家庭,回到核武器试验的基地,马不停蹄地率领战友们投入了氢弹的试验。1967年6月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一消息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目前,世界上能制造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等极少数国家。同这些国家相比。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成功,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我国只用了2年多。这是邓稼先和他的助手们为人民建立的卓越功勋。
(板书:为人民建功立业)
我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拥有少量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我们保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张透过谈判早日达成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以及最终彻底消灭核武器目的。
5.读课文第4小节。为什么魁梧健壮的邓稼先会病倒了?
(①自然环境的恶劣②长期工作的劳累③核试验对人体有影响。)
6.读读《想和做》周恩来同志的一句话:“我们要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人民”。看看邓稼先临终前的表现,谈谈自己体会。
(邓稼先为了向党和人民作最后的贡献,拒用昂贵的令人嗜睡的药物,以便使大脑清醒。用最后的心血给党中央写了关于发展现代化国防的推荐书。这说明,邓稼先“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了人民。”)
板书:无私奉献自己。
7.归纳:邓稼先服从祖国需要,为人民建功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他真正做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板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8.读课文5,6小节。“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切,指哪些?
(个人的收入,个人的家庭,个人的名利,个人的地位……)
“无条件”又指什么?
(不计较个人的收入,不计较长期离开家庭,不计较个人的名利,不计较个人的地位,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
9.说说队礼的含义。
(队礼五指并拢表示五爱,高举过头,表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每一天敬队礼时,就要想到学习英雄们,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三、举一反三加深认识
1.其实,在我们伟大的国家里,有着千千万万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生活准则的英雄人物。能举例说说吗?
2.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教师补充讲述教参中李国安、吴天祥等人的事迹。
3.请学生在听了李国安、吴天祥的事迹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4.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千万万英雄的生活准则,也就应成为我们少先队员的生活准则。那么,我们能够从哪些地方做起呢?
5.对,我们要从小处做起,为他人、为群众、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
邓稼先教案(六):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资料,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86.伟大的人物。这天。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品味研究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a.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b.教师集中讨论结果: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刻,我们透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资料,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d.作者在叙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时,为什么要提到奥本海默
全班讨论,教师归纳:运用比较手法,既可烘托突出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强调他跟奥本海默气质品质不同;又能肯定他们为国家功臣,同属伟大的科学家。
e.小结:
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比较烘托手法的运用,使叙述资料更加具体充实,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这就使第九、第十两小节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饱含赞美深情,富有感染力。
3.学生自主选取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五.巩固拓展
1.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资料,自结学习收获。
十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资料。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这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资料。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味探究
1.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此刻哪些事情上
a.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资料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资料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未涉及,学生又未质疑,可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五.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资料,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资料。
3.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述刻画人物的写法。
4.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资料;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述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挣的最强音)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
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最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这天,我们一齐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状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机音乐会的情形。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好比一个人好”
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应如何理解
d.“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应如何理解
e.“他诚然孤独,但是有‘永恒’为伴”,那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f.“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明白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期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资料,我们再一齐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挣。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三.小结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死亡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创那已经死亡的世界,重创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要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能够相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进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初步了解了贝多芬,却仍对他“对面不相识”,他
的相貌如何文中怎样刻画的
二.研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述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述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讨论明确: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外貌描述(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三.体验与反思
1.学生朗读6、7、8、9段
2.教师点拨:描述人物外貌的要旨——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
3.学以致用:用学到的描述人物外貌的方法,作5分钟人物速写,所刻画的人物均是同班同学,不说出姓名。然后,全班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决定是谁,最后学生互评,论其写法的得失。
4.小组讨论: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这次访问的收获。
5.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并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明确;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音。
6.拓展作业
a.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修养。
b.将外貌速写整理出来,写在作文本上。
c.课外阅读《约翰.克利斯多夫》.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资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述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资料,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查找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1.导入
星期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这天让我们一齐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师生共同读课文,老师正字正音。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c.简要概括本文资料。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之后,渐渐地(学生在书上标记出)
c.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那里来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著名作家相会时的言语、行动,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都德——机智、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坚强、沉默寡言。
二.研读与赏析
1`.福楼拜家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向都有客人来。以至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着众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读一读,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全班讨论明确:
好客:表此刻——一…就…;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分别送到前庭;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博学:第九自然段;…他能够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齐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正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们愿意来,更因为主人公博学睿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会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
作者是怎样描述其他三位作家的呢这些描述又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明白他们有那些作品吗
3.学生在书上勾画出刻画这些作家的语言、行动、外貌描述的句子,读一读,并总结初步其性格特征。
全班讨论总结明确: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才。作品有《长夜》、《父与子》等。
都德:生性活泼,健谈。作品有《最后一课》等。
左拉:沉默寡言,性格温和,聪明而坚强。作品有《萌芽》、《娜娜》等。
三.体验与反思
1.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会说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
2.延伸作业:
将上文整理在作业本上,识记“读一读,写一写”的资料。
课外阅读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下节课交流。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资料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导语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此刻当权,不能够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之后果然大有长进。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但是。多
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
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
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邓稼先教案(七):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之后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透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透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齐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十分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明白。喻:明白、了解;晓:明白。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资料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透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状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个性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潜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透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透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决定、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四、作业:
1、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透过鲜明的比较,突出“这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透过比较,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取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齐。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那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决定”这组排比句的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述、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资料,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能够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邓稼先教案(八):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之后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透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透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齐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十分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明白。喻:明白、了解;晓:明白。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资料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透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状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个性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潜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透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透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决定、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四、作业:
1、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透过鲜明的比较,突出“这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透过比较,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取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齐。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那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决定”这组排比句的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述、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资料,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能够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邓稼先教案(九):
知识和潜力目标:
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高快速阅读的潜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3.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资料
教学难点:本文透过比较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显示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针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这天,就让我们一齐走近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留意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齐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取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取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悲哀,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证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取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取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述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比较、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述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资料: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比较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这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潜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构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能够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能够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能够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比较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能够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此刻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述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状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此刻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二、总结课文
三、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四、板书设计:
教后记: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导入课文。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邓稼先教案(十):
一、所在单元(第三单元)
二、授课学时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之后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透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透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齐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十分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明白。喻:明白、了解;晓:明白。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资料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透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状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个性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潜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透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透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决定、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课文:
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透过鲜明的比较,突出“这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2、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较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透过比较,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3、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取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4、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齐。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那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决定”这组排比句的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述、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5、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1、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资料,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能够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zongjie/22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