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影评精选(一):
《喜宴》是以同性之爱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这一尖锐的矛盾点展开的,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开放的思想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剧情之后能深刻的反思与感悟。
影片的开头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而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他深爱着赛门,但他一方面担心父母明白自己是同性恋后理解不了,有个三长两短,一方面还要应对父母频频向他施加的相亲、结婚的压力,于是就出现了电影的第一道转折——与威威假结婚的情节。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恋人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齐,在伟同的父母真心相待之下,三人都竭尽全力去圆这一个谎言。第二道转折出此刻威威怀孕之后,她怀孕的事实更是将剧情推上了风头浪尖,仿佛谎言即将被揭穿,真相呼之欲出,让观众着实捏了一把汗。伟同因多方的感情纠葛而对婚姻束手无策,最终他选取了实话实说,向他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者,并表示不会放下心爱的赛门,体现出了新一代人的对开放、自由的追求。而影片的最后更是笔锋一转,让观众出乎意料的是伟同的父亲竟然会说英语,这也就意味着他明白一切谎言,为了维持家庭和睦,他选取了沉默,将一切真相都烂在肚子里。庆幸的是电影最后以皆大欢喜作为了结局——威威同意生下小孩,让伟同和赛门共同做孩子的爸爸,这样,高爸爸高妈妈能够抱孙子,而伟同和赛门也能够相爱。这可谓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看了这部电影,我收获良多,感想如下:
(1)百事孝为先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的思想——百事孝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这一传统,父母生养了我们,给了我们一次来到世界的机会,给了我们一次创造、实现自己人生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孝顺他们。其实,孝顺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思想,反而是人性的本真。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作为一个合格的人都应当具备一颗孝心,孝敬长辈,个性是父母。所以我很能理解高伟同之所以为了一个“孝”字,而与赛门及威威苦苦设计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圆谎行动。[由整理]
我个人觉得,一个没有孝心的人可谓是忘了本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很多青年人在忙于实现自己人生目标时,往往忽视了身边最关爱自己的人——即自己的父母。父母常常在我们的背后默默付出着,不求回报,他们毕生的期望或许就仅仅是让我们过得更好,不求其他。而现今忙于工作的青年人却在腐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为了所谓的名与利,狠心抛弃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例子我们看了太多太多了,真让人心寒。在农村长大的我,经常看到许多老人被媳妇赶出家门,不让与其同住,或是很老了还要到地里干农活挣钱养活自己,子女对老人不管不顾。每每看到这些都让我觉得寒心,一个人的良心究竟泯灭到何种程度才能够如此狠心对待自己的父母呢?看到电影里的伟同为了父母而撒的善意的谎言,我很感动。期望不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咱们中国人都不能忘了“孝”,尽量让为了自己劳累了一辈子的父母能颐养天年。
(2)维护女权的艰难
威威在剧中其实是一个十分悲苦的主角,她代表的也是那一代女性在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争取女性权利,追求完美生活的一个剪影,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向新的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为了在美国能生存下来,她辛辛苦苦工作,甚至出卖了自己的感情与肉体,这也体现了新一代女性在那个时代依旧处于弱势的状况。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里,认为女子就是生儿育女的工具,没有人格可言。记得影片中有一个很现实镜头,伟同妈妈问伟同爸爸觉得威威这个媳妇怎样样时,镜头移向了威威的“屁股”,然后伟同爸爸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好,能生能养。”可见,传宗接代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过去,传统道德认为女性只是丈夫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可言。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女性,她们为了女权而战。然而从影片中我们也能够看出这些新一代的女性在争取女性权利时的艰辛与不易。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绝对不是一个男女权利不平等的社会,虽说现今的中国男女权利基本实现了平等,但要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仍需更大力度地实现真正好处上的男女平等,尊重女性。
(3)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
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同性之爱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这一尖锐的矛盾点展开的,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开放的思想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影片体现出了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人权。和高伟同明显比较的就是塞门,他在婚姻方面并没有受到家庭中父母的压力和干涉,他能够按照他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自己掌握控制自己的命运,能够相对较独立的生活,体现出西方的人权和自由的思想。
其次是中国的传统而保守的文化和西方多元而开放的文化构成比较。高伟同迟迟不敢和父母坦白,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父母沿袭的中国传统思想,因为同性恋在国内并没有被理解,普遍都是一种不容忍的反感态度。高伟同在美国生活的很长时间,自然西方多元的开放性文化也对其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尽管是同性恋,但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美国理解同性恋,那是因为美国尊重个人对生活具有选取的权利,所以同性恋在那个社会中得到包容,现今很多国家也都划定同性恋聚居地,社会上对同性恋也越来越尊重和认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这部电影增添了极强的震撼性,当高伟同和塞门当着他父母的面争吵和高伟同鼓起勇气向母亲澄清事实时,我们都替他们捏了一把汗。原因是中国的文化不仅仅允许那样的事情发生,在那些场景面前,我们担心会有一场暴风雨席卷而来。同时也担心都已年迈的父母经不起如此大的精神冲击,因为一旦父母为此而出了什么意外,那么作为儿子的将会背上不孝的骂名。
最后,我们在影片的大圆满结局的背后能够看到中西文化融合的伏笔。其实最初我看到影片的最后,高老爷在上飞机前举起双手的那一幕,他举起双手的动作让我觉得很别扭,总觉得似乎另有含义。经同学点拨,我才意识到,原先那动作虽然表面上是理解安检,而实际上也表示自己在儿子的婚事上表示投降,或许是由于父母的无奈,也或许是他们也在尝试着慢慢理解西方的文化,也在学着融入那种思潮。其实这也是为中西文化交融埋下的伏笔。
透过生动的电影情节和人物的精彩表演,我们看到的不仅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对异域文化、风情习俗的了解与认知,本土文化与他国文化的比较与感受,让我们在看过之后能有所领悟和思考。在当我们欣赏影片的同时,实际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习得、理解文化的滋养与熏陶,理解、认知着文化的差异及冲突。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潮流下,在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在我国传统思想过渡、转变的时期,我们需要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从各国文化差异中找寻一条适合于我国文化进步演变的道路,尽量不要再上演像“喜宴”这样的“闹剧”。
喜宴影评精选(二):
喜宴:李安的悲凉与温暖
年轻有为的伟同与自己的同性恋人赛门住在一所公寓里。母亲的多次“逼婚”让他焦头烂额。母亲在寄给伟同的录音带里说,她和伟同的爸爸很快就要到美国参加伟同的婚礼。无奈之下,伟同与一位租住赛门公寓的女画家微微上演了一场假结婚的闹剧。父亲因为中风住院,伟同趁机向母亲吐露了隐藏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秘密——自己是个同性恋者,并嘱咐母亲不要告诉父亲。与此同时,父亲与赛门正坐在海边,平心静气的谈论着伟同与赛门之间微妙的关系。婚宴上,由于众多亲朋好友的挑唆,导致微微怀孕,赛门也因此与伟同大吵一架。打算做掉孩子的微微在最后一刻放下了决定,因为她想为孩子找到另一个父亲——赛门,赛门得知微微想让他做孩子的父亲之后,三个人紧紧的拥抱在一齐。回国的日子到了,伟同的父母与伟同,微微,赛门翻看着婚宴上的照片,五个人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同李安导演的《推手》相似,这部电影,继续探讨了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之中的家庭关系,并将触角大胆的伸向了同性恋这一领域。同性恋者,直到在这天国门洞开的中国,仍然被视为一种近乎“变态”的群体。人们很难理解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遗传基因和文化密码,于是,经由同性恋造成的心理抵拒被带到了电影中,很多人在看到赛门与伟同接吻时感到不可思议,我也不例外,然而李安导演却用丰富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同性恋者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赛门与伟同之间不仅仅仅是默契的表露,也是惺惺相惜的爱慕,是一种比异性恋更稳定,更细腻的感情。
尽管片中的主角是同性恋者,然而这部片子又不单单是讲同性恋。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命题。热闹非凡的婚宴现场,带给众人的是开心和喜悦,而对于伟同和微微来说,却感到十分的荒唐和可笑:伟同在亲朋好友的调侃声中,很不自在的吻了新娘,而新娘的表情也很尴尬,因为他们是在表演,表演给众人看。大闹洞房那一场,几位老同学硬是要伟同和微微钻进被子里,将衣服脱光了扔出来。起先被子里没有动静,之后在老同学的逼迫下,不得已将自己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脱下,满足这些好事者的窥私欲,也为了赶紧逃脱这无聊的折腾。婚宴上折射出中国文化丑陋的痼疾,也是导演所精心设计的。
尽管片名是“喜宴”,一眼就能看出它讲的必须是充满喜感的婚宴。然而这部影片又不仅仅仅是在讲婚宴。他还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对于父权的抵制。片中伟同的父亲仍然是由扮演过《推手》中的父亲——郎雄先生出演。不同的是,在这部电影里,郎雄先生戴上了一副眼镜,而且从精神上看,也没有《推手》中那么矍铄。更主要的是,《推手》中展现的是儿子对于父亲的妥协,而在《喜宴》中展现的却是父亲对儿子的妥协。片中有好几个相同的场景:父亲躺倒在椅背上酣然入睡。伟同甚至以为父亲死去了,还神色紧张的凑上前去试探父亲有没有呼吸,这个场景我觉得十分好笑又倍感悲凉。最能展现父亲的妥协的那一个场景是在最后,父亲在透过机场安检时,双手举过头顶作投降状,以一个略微有些佝偻的身影背对着伟同,微微和赛门,好像向他们宣告了自己对于他们的行为的谅解,宣告了对于自己儿子的妥协,也宣告了自己的无奈与失败。
片中还有一些场景令人感到温暖,那就是伟同,微微,赛门三个人紧紧相拥在一齐。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如果他们是兄弟姐妹那样的关系那么人们便不太会去关注这个拥抱本身有着什么样的寓意。然而他们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关系:伟同和赛门是同性恋人,微微是赛门和伟同的异性朋友,这样的相拥带着文化上的认可与身份上的确认:他们摒除了私心与杂念,为了一个即将出世的小生命,相互间生出了感动,在一瞬间,用一个拥抱化解了彼此的矛盾。这一刻,中国的血脉相承以一种温暖的方式浸入到赛门的个人意识中去,而微微与伟同,也因为这个小生命而达成了某种情感上的默契,三人的情感与心灵都到达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交融与互补。
这部影片,仍然是带有李安导演个人化的生活体验。他曾说过,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是源自当时他结婚时的体验:包括在婚姻公证处宣誓的场景,婚宴现场的气氛都和当年他结婚时相似。他甚至把自己的家属也请进电影中:他的小儿子李涵扮演了一个“跳床”的主角。这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体验,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真实而温馨的力量。
《喜宴》以小见大的视角中包囊了许多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命题:婚宴上的铺陈与中式的玩笑,暗含了“五千年来中国性压抑的结果”;伟同与赛门“同志”关系的被理解,反映了传统意识被现代生活方式的消解;父亲的默许和妥协,折射了父权的丧失(父亲形象的轰然倒塌)。所有这一切,以一场闹哄哄的婚宴开始,以一个投降式的动作结束,意味深长而又发人深省。这一场闹剧,最终以五个人情感上的相互平衡而收尾(微微留下了孩子;五个人在候机场翻看相簿)。这一路走来,有波折,有辛酸,有认同,还有人生迟暮之年的悲凉与人生相互体谅之间的温暖。悲凉与温暖共存,我想,这是李安带给我们的最大感动。
喜宴影评精选(三):
《喜宴》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理解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杯具变成喜剧,使故事皆大欢喜。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大伙闹洞房的状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之后也理解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认为整部影片有两大特色:一是影片的主题思想,一是影片的情节结构。
一、主题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所共有的要素,电影剧作也不例外。主题不仅仅决定了影片成就的高下,而且由于电影能表现深刻的主题,从而使它提高到了与戏剧和小说相等的地位。可见,主题对现代电影剧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主题,首先在于准确的揭示其内蕴藏的思想含义。
《喜宴》的主题思想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能够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那里交汇,新旧观念在那里冲突后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应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糅合在一齐,看着是分而释之,其实还是混在一齐说。中国的“孝”精神在影片中再次得到的诠释。伟同为了掩饰自己是同性恋,并能按期结婚完成老人的心愿真是煞费苦心啊,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最后还是让父母明白了,但不管结果如何,他还是尽了“孝”,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你做了事情尽了“孝”,事与愿违和不做事情不尽孝,结果相同,但过程和好处却不同。西方却只是觉得结果相同,过程也不必须就是重要的。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九十年代的男同性恋者为何仍自甘藏身衣柜?同性恋者不敢站出来曝光,除因社会压力,家庭伦常可要承担职责?为了自欺欺人而把谎言越滚越大,反叛者及建制中人究竟孰得孰失?异性恋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是否是唯一的理想家庭模式?以孝道之名而行的"传宗接代"应否继续被视为必然而合理的繁殖理由?异族情侣在所属文化与传统的差异之前,该如何对话?以上这些问题无一不切中多元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困境。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潜力。李安
的出色之处在于能把这诸多线索加以巧妙编织,并在一层一层展开故事,推向戏剧冲突高潮的同时,对各种人物细致到位的刻画和对诸多价值、情感的裂缝用一种普遍的“爱”的名义来留意翼翼的加以平衡。叙事和场面调度上的成功使《喜宴》显出一种难得的"举重若轻"的喜剧风格。影片饱含冲突但节奏感清晰自如,无论是盛大的欢宴还是早餐桌上一次小小的争执,李安都能把情绪的收放控制得沉着而有节制。当然《喜宴》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其中几位演员称职的演技。个性是朗雄和归亚雷两位老将,他们持重、自然的表演几乎盖过了几位年轻的俊男美女的风头。但最后不得不提一句的是,《喜宴》包括李安的成功仅仅在于其从形式到资料的精致和细腻。李安不是一位深刻乃至大气的导演,在选取同性恋作为《喜宴》全片处境的矛盾焦点时,李安的旨趣也仅在于利用而非探索。
而这个思想观念的冲突主要以高父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高父是一位国民党退役师长,早年出生于大陆的封建大家庭,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因此,高父的待人处世和言行举止,他的气质和修养,都表现出中国文化长期浸染后的特点。此时,高父应对的不仅仅是中西合璧的家庭,还有以“儿媳”身份介入的儿子的同性恋人。在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传统的父亲表现了其开通和睿智的一面。
他早就看出了他们三人的关系,但是,一方面他固守中国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不约束儿子的生活方式。导演在巨人、主角塑造和人性挖掘中完成叙事。在电影最后,伟同、赛门和威威依偎在一齐目送父母出关,“镜头随着高父的背影,走过一个长长的通道,在出关的尽头,高父缓缓的举起双手”。这个姿势与其说是高父对儿子婚姻的最后投降,不如说是导演李安对中西结合的缴械。导演李安用中国人的眼睛,用一颗宽容的心,来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
二、电影的文学层面的核心是故事,所以文学层面的结构就指故事结构。电影作品的故事结构,会因其自身的艺术规定,而又互不相同的既定存在形态。相应的,它们的叙事速度、节奏、“戏剧性”之强弱,也会有明显差别;它们的时间、空间的设置等也自然不会一样。这样,就构成了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散文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心理结构、纪实结构等类型。
《喜宴》这部影片的情节结构应属于戏剧式结构。因为影片通篇都是以叙事的方式从头到尾地再现了整个故事情节。在影片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描述给人以真实。影片层层铺排,看似每一个动作、语言,其实都是导演埋下的伏笔,在威威怀孕事情败露时,之前所有的矛盾都在此时爆发。所以,有人说: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被囚禁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制度。
所以说,在结构上的叙事和场面的调度无疑都是十分成功的。它使《喜宴》显出一种难得的"举重若轻"的喜剧风格。影片饱含冲突和矛盾,但节奏感清晰自如,无论是盛大的欢宴还是早餐桌上一次小小的争执,李安都能把情绪的收放控制得沉着而有节制。
从整体上看,《喜宴》这部电影并没有采用大场面的描述,整部电影都是采取简单的叙事性结构来描述的,正是这种朴实的描述才能使电影中的人物如此的接近生活,使观众感到真实而又温馨。再看完《喜宴》这部电影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感情能够超越一切”。在我的意识里,同性相爱是艰辛且不被大众所认同的,然而那些能够不被世俗观念所影响仍坚持相爱的同性恋者则是伟大的。或许在中国的社会和舆论里,同性恋仍被许多人认为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是违背人类伦理道德的,但是在我看来,同性恋既然在人类社会出现了,其实也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产生的,正是因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性恋现象才逐渐明显。在当今社会,人类已不仅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而生存,存在的更大的好处是得到到心灵的满足,只有爱,才能让人幸福,快乐。所以,我们就应破除一切封建思想的束缚,努力追求自己的未来和幸福。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四个意味深长的镜头。
1、父母亲初到美国,赛门送上见面礼。刚才还喜笑颜开的父亲,听到赛门说“高伯伯血压高,心脏不好”时立马拉长了脸。这也是中西文化在片中的第一次冲突。西方人说话做事比较直接坦率,中国人则比较含蓄,注重形式。无论什么场合,上来总要说些好话套话,这叫礼尚往来。看来父亲对赛门的开门见山显然极不适应。
2、威威打电话回家,却不停地流泪。远在异国他乡,生活不保障,难免思乡心切。加之伟同母亲把所有珍贵衣服首饰之类的家当毫无保留地赠与她,让她切身感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自然怀念自己的亲人。做父母的如此体贴照顾,做儿女的反而要瞒天过海,只为自己思考,不惜以假结婚的形式蒙混过关,想想的确于心不忍。在此恐怕就为威威最后留下孩子的决定埋了伏笔,因为她不想辜负伟同父母的期盼。
3、喜宴上,客人不断要求夫妻二人敬酒,呼喊声此起彼伏,伟同显然快要招架不住了,一脸无奈。席间的外宾则看得一头雾水。李安客串的来宾回头一句:“你正见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无语。看来我们的李大导是非要借自己的口说出这句玩笑话,内敛的他对这种大张旗鼓,破费伤神的大场合很是感冒。或许真的中国人被所谓的伦理道德压抑地太久,需要借这种场合释放激情……但是我的确认为,个性在喜宴上,经常是感性压过了理性,有时是过火了点,该收敛的时候还是要低调。
4、最后父亲走到机场安检处理解检查时,高举双手,何尝不是对这种局面的无奈投降和妥协呢?当然,充满中国风的电影,其结局也是皆大欢喜式的结局虽然有点苦涩,但毕竟大家都做了让步和牺牲,各自得到了理想的结局,为自己,为他人谋得了幸福。
喜宴影评精选(四):
不能说的秘密-<<喜宴>>
国产电影我是基本不看的,每每看到某商业国产电影的宣传就能想到以前无数观影过后的失落这天能有幸观看了李安导演的<<喜宴>>,让我对这位导演的印象改变了我从没想到倒退到1993年,已经有华裔导演开始拍摄同性题材的电影同性题材电影我一般是不看的,因为有很多剧情很俗套,结局都很惨,没有什么价值能拍摄出一部发人深思,让人觉醒的同性电影不是靠描述同志们的悲惨,也不是靠香艳的充斥男性身体的性爱画面而是靠着错综复杂的爱的关系,来阐述一段让人揪心,让人回味,让人醒悟,让人思考的故事,<<喜宴>>是我到此刻看到的最有内涵的一部同性题材影片
电影的前半部分,充满了喜剧元素,其中包括威威的口音,伟同父母为其安排的约会等等生活在美国纽约的高伟同是一位事业有成,相貌英俊的同性恋男人,与他的loverSimon在一齐同居快5年了但是远在台湾的父母总是期望自己的宝贝儿子伟同能够早点结婚,传递高家的香火,好让他们能抱上个孙子于是两位老人不停地为伟同往美国介绍对象,注册婚介,但是儿子总是草草打发了从这些情节,我看到了,其实伟同是一名从一个性压抑国家找到了美国的幸运儿,他能够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受社会的压力Simon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伟同不能和自己的父母坦白,是啊,这个从小生长在自由的国土的男人怎样能够理解远在东方遥远国度的那些压抑与限制呢
在无可奈何的状况下,Simon为伟同想出个主意,那就是假结婚,好让父母早点安心,于是伟同便找到了威威做他的新娘,威威在美国是一个黑户,没有绿卡,没有稳定的工作,但是她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一向坚持着,她租着伟同的房子,但是交不起房租,生活邋遢,以画画为生,得知伟同的做法能够让自己得到绿卡,便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当爸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十分高兴,于是决定到美国来参加儿子的婚礼,要在儿子家住上一段时间这下Simon,伟同可慌了,无奈之下,只好让威威住过来,把家里那些装饰全部换成"中国风",Simon暂时成了房东于是这样,爸妈就来到了美国,看到了未来的儿媳就这样,爸爸,妈妈,儿子,媳妇,一家其乐融融的画面展现开来,当然表面上威威做的饭菜全都Simon包办,爸妈还夸儿媳手艺好
紧之后,妈妈将从台湾带来的嫁妆都送给了威威,妈妈的眼神里面充满了幸福,威威却稍微的疑惑了,但她还是将那件旗袍穿上了身然后在市政厅结婚,立刻就办了酒席,这酒席,也就是他们的婚礼,他们的喜宴,宴会上各界好友其聚一堂,紧之后就闹洞房了,最后,在人都走散的时候,疲劳一天的伟同最后能歇下来了,威威显然也喝过了头,对伟同在床上来了个"霸王硬上弓"Simon整个宴会都在忙着照顾伟同,为大家照相,最后开车将父母送回到住所事以至此,我不再认为这只是一个间简单单的闹剧了,我觉得那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好多人的无奈,好多人的期望,到底是谁的错呢宴会上有老外看到中国宾客疯狂喝酒,捉弄新人便问到:"中国人不都是书呆子吗怎样还有这么疯狂的时候",紧之后,我们的导演客串的宾客回答到:"这都是中国2000多年来性压抑的结果"2000多年来的压抑,听上去多么荒谬啊,有多少人仍然在自欺欺人,有多少人仍然维持着已经破碎的婚姻,有多少人在还没走向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当上了少女妈妈
3个星期以后,威威得知自己竟然怀孕了,伟同这才认识到事情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当天早晨,Simon当着正在吃早餐的爸妈的面,和伟同用英语吵了起来,把这一切都吵个遍,爸妈也不明白他们在吵什么,讽刺的是妈妈还偷偷问爸爸伟同是不是欠了房租威威也很痛苦,两个人的争吵变成了3个人的几天后,爸爸中风住院了,在病房外面,伟同向妈妈坦白了一切"怎样会这样,是不是Simon带坏了你","妈,没有人把我带坏,只是你把我生成这样的啊","怎样会呢,怎样会这样,怎样会这样你可千万别让你爸明白啊"妈妈哭了,但还是默然理解了一切妈妈只期望威威能留着孩子,但是威威说她也有自己的生活啊,不能就这么毁了妈妈很痛心此刻,全家都在为爸爸制造与维持一个天大的谎言威威受够了这一切,都是谎言,什么假结婚骗绿卡,什么儿媳妇的,都是谎言每个成功谎言的背后,还不都是那些支离破碎的心啊那些无奈的心骗的了别人,还骗不了自己吗我们都是自私的,父母是自私的,儿女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要这么自私呢,为什么都不能为别人想想呢请尊重他人的生活好不好,尊重儿女的生活养育儿女怎样能够存在私心,要求回报呢父爱母爱是天性啊,是最高尚无私的爱难道每一个父母都是图个所谓的回报吗那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
生
爸爸出院以后都是Simon照顾他,晚上Simon做了一桌子的菜,爸爸,妈妈,儿子,媳妇又坐到了一齐,只是这次都安静了许多,爸爸得知是Simon做的菜之后决定亲自洗碗,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最后,威威决定将孩子做掉,伟同陪她一齐去的医院,但是半路上,她改变了主意,她说,自己做的,要自己扛,即使以后日子再艰苦也要把孩子养大,如果伟同想帮她的话,就给她找个不用付租金的房子吧,伟同很感动,问她他和Simon可不能够做孩子的爸爸,她答应了与此同时,在港口,爸爸正在和Simon散步,爸爸对Simon说了声谢谢,说他把Simon和伟同都看成是自己的儿子,Simon不解地问:"Idon'tknowyoucanspeakEnglish","Ilook,Ihear,Ithink,Iknoweverything"爸爸原先一切都明白,只是默默地看着原先他这么做只是想顺利抱个孙子他告诉Simon千万别告诉妈妈影片到那里,能够说是一个爱的回归吧谎言变成了秘密,大家的秘密
最终,老两口安心地回台湾了,威威,伟同,Simon望着老人的背影,这个影片也结束了到那里,我仍然沉浸在影片里面那种简单又压抑的无奈的氛围里面,思考着对与错的问题也许,这个世界上没有对错,需要的只是我们大家的理解伟同很幸运,逃出了中国的牢笼,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去延续自己想要的生活此刻的中国,仍然有很多人,打着自己是同志的口号,想要博取别人的同情,也有很多人,自以为是的以为只有自己是"正常人"就能够歧视其他人更有许多人,背叛着自己的天性,去和不属于自己的人结婚,生子难道这样的社会不畸形吗大家会快乐吗难道父母不是看自己的孩子快乐自己才快乐吗如果说谎言编制成的社会能够到达完美,那我宁可脱离这个痛苦的牢笼我们能够有这样的秘密,但是绝对不能够纵容这样的谎言
电影中给我最大的惊喜的就是归亚蕾,能把一位矛盾中的母亲刻画的如此impressive,不愧为实力派演员还有就是李安的这部作品,无论从摄影,镜头角度,音乐,剪辑,screenplay上来说,都是相当出色的了而且这部影片没有他时间交代不清的毛病叙事自然,平静
之前说过,这部电影并不是靠已经快被演烂的同志情节来赚取观众的眼泪的,没有<<BrokbackMoutian>>那种揪心,没有<<anthoergaymovie>>以及<<eatingout>>的顽皮与恶搞有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留下给我们的不是单纯的悲哀,也不是即将燃烧的欲望,留下的只是我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喜宴影评精选(五):
《喜宴》:抽了谁的耳光,又拍了谁的马屁?
多年前看过的影片,最近重温后又有了不同的认识。佩服李安,不仅仅仅是个好导演,更是一个好编剧,能够将一部家庭伦理题材的影片把握的如此恰当,更加增添的是对中华传统文话的反思与妥协。
独自生活在美国的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他有自己的爱人、事业与稳定的生活圈,但这一切被有着传统观念的父母的突然到来而打破。于是,一场掺杂着谎言、矛盾与无奈的婚宴在一片欢笑声中进行。看似欢乐的氛围中时时刻刻存在着危机,而结局却在众多谎言中得到完美,这看似完美的“HappyEnding”中隐隐约约听到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很喜欢这部影片中的那场重头戏——喜宴。李安几乎将中国式传统的每一个步骤与细节都完整地进行了记录,唯一让观众无法忘记的是宴席间多位美国人,他们脸上不时露出吃惊与无法理解的表情同席间华人亲戚朋友夸张的面部神情构成了强烈的比较。不甘寂寞的李安也透过客串道出了那句全片都在探讨的“那是中国人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的主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此被放大,席间的西方面孔已然成为这场闹剧的看客。片头有个细节,伟同偶遇了多年的老同学眼镜仔,却只是很别扭地寒暄,但在喜宴席间,正是这位眼镜仔“活跃”着整场婚宴的气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恐怕很难理解婚礼的简约、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同性间的亲密。席间的男男女女觥筹交错,致辞、举杯、欢呼,一言一行都墨守陈规,然而,闹洞房时的疯狂与大胆却令人大跌眼镜,前后的反差难道不是那“被压抑”的后果吗。纵观整个婚礼仪式,真的只是一种形式,和感情没有任何的关系。
而理解多年西方文化教育的伟同,早已与中式的礼节、客套格格不入。所以,影片中伟同每一次出场都尽显疲态,倒是在母亲面前的坦白后表情上似乎才洋溢出许久不见的简单,依旧印证着这“被压抑的性”的说法。父亲的主角是这种传统文化的代表,有这样一个场景,晨练后的父亲居然在椅子上睡着,伟同误以为父亲“老去”,但是在伟同试探后得知父亲只是睡着了后脸上仿佛掠过了一丝失望之情,这一刻,伟同恐怕是期望这代表着传统保守的桎梏死去的啵。结局处,过安检的父亲夸张地高高举起了双臂,也许是导演暗示着传统思想的投降吧。
葳葳怀孕其实是影片的转折点,如果影片按照黑色的路线一头载下去的话就就应这样发展,伟同与西蒙分开,从此丢掉了自己的幸福。父亲被气死,母亲独自回国。葳葳当然也就应打掉胎儿愤然回上海。这样的话,这个耳光真就扇的足够响亮,但是,剧情并没有这样走。葳葳“及时”反悔,父亲居然懂得英文并且能够默默承受谎言,伟同和西蒙又和好如初。这似乎是一种妥协,仿佛在讨好观众的观感捧拍他们的马屁,而如果仔细分析影片的话,这样的结局又似乎顺理成章。先说葳葳,母亲的一席话其实或多或少唤起了其内心的母性本能的,再加上绿卡、引渡回国这些现实摆在面前,自然难以抉择。伟同与西蒙的关系也如他所说的“能够找到一个性格适宜的同性朋友真的很难,我和西蒙彼此都很在乎对方”。最难理解的是父亲,没有暴怒的原因也许真的是“不然我就抱不到孙子咯”。总之,这样的结局对于喜好完美结局的观众、对于业已敏感的影片题材乃至对于之后获奖无数的李安本人,都算得上是最好但是的了吧。
篇末,想起《断背山》和《色·戒》,好像李安十分钟爱这种与“性”有关的题材,也许正如他所说,压抑已久,不得不说罢了。
喜宴影评精选(六):
《喜宴》:历久弥香
李安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导演,这跟他的个人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沉着冷静细致入微扣人心弦,是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特点。我是从《色戒》开始接触他的,当时当然是惊为天人的。之后对《色戒》又反复看了几遍,在不同的时间里,才发现,他(指电影)有着如梁朝伟一样深邃的眼神,一向注视着我们的内心。他反映了那么多,倾诉了那么多,好像是惊世骇俗的外表,其实是悲悯天人的内心。这就是李安,和他的电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同醇酒,越沉越美,历久弥香。
翻到《喜宴》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明白是很久之前的电影,但是看起来依旧是那么的津津有味,我几乎是第一眼就被这个镜头的运用给吸引住了。这份对男同性恋的感情的描摹,是不是就注定了李安在《断背山》上的大获成功?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在空间上,他们同处一室,在距离上,他们是咫尺之间,但是注意他们的头部的位置,仿佛真的隔着天涯隔着海在打电话。两人在神态上的痴缠打破了这上述所称的“空间距离”,十分有力的佐证了这对恋人是如此的相爱。而这种爱,是平静的,相伴在你我的身边的,并不因为他们是男同性恋而显得与众不同或是为人不堪入目。“我爱你”三个字,不再肉麻,只是一声呢喃。
然而这种关系,在当时来说,是不为大众所支持的,个性是父母。尽管前不久美国法案透过了同性恋的婚姻合法,但是此事放到中国,还是一样在上演。遗憾我懒病发作,没有第一时间庆祝此事而完成这个影评,不然可真应景了。在这个角度而言,这部电影依旧能够作为“教材”播出,给中国社会。
天涯咫尺,我认为这个画面与上一个提及的镜头是有呼应味道的。缠绵的恋人能够不在乎天涯海角,但是眼前的这个“咫尺”是多么的难捱。从空间而言,远方是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父母儿子儿媳妇,而近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孤单的身影,他“遥望”着本应属于自己的幸福,心酸。同时,这种距离上的远近,表现出父母对他们两个“外人”的亲疏,这直接奠定了后面的剧情人物的内在冲突。
接下来的剧情,看似惊喜不大,但是被李安拍来,却是有很多动人的地方。人在纽约,做的是地道的中国交谊的那一套。不论在哪儿,遵从父命,维持表面的和平,疯狂的闹婚礼,都是熟悉的中国味道。李安的镜头下,似乎并没有批判这些社会活动的意思,反而用一种喜剧的手法,将它处理得很有意思,颇有笑料,最后是笑中有泪。
一个镜头就说尽了千言万语,李安的功力,在早期已经显现出来了。最难得的是,他的水平一向都这么稳定,只会更加完美。华人导演中,何时能再有一个水平如此稳定的人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zuowen/23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