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西斯电影观后感(一):
反法西斯战争电影观后感:珍珠港观后感
很久没有这么感动和激动过了。一部壮丽的战争史诗大-片《珍珠港》,激起了我埋藏心里很久,几乎被忘却了的震撼和感动。美国人把他们以前失败的历史展现的如此真实、震撼和感人,使我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影片的开始,可能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严阵以待、摩拳擦掌的紧张。但简单、幽默、甚至有些玩世不恭场景展示的却是人性真实的独白。影片随着男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化和变化,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光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动着我、一个个惨烈的战争场面震感着我。美国人敢于正视历史、反思以前的失误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都就应在生活中学会反思和成长。没有失误的政府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说、不反思,不代表事实的不存在。只有正视失误、反思过错、记住伤痛,才会使自己不再陷入屡错屡犯的泥潭;才会在惨痛的教训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才会将失误、过错、伤痛化作完善自己,奋起直追的动力。如果这样,失败的成本就是我们勇于担当力量
了被称为是《泰坦尼克号》之战争版的《珍珠港》之后我真有再看一遍的冲动,尽管泪水还挂在腮边。是的,珍珠港的确好看,不仅仅仅因为有美丽的女主角,帅气的男主角,珍珠港那美丽迷人的风景,还因为影片制作精细且手法较好,所以有看头。
从整体来看,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比较的手法,而且气氛渲染比较好,二者的完美结合于是有了这部作品的精彩效果。其中的几个场景:日本的战斗机飞过棒球场,美国的小朋友们正在开心的玩棒球;飞机飞过小山坡,美国的小朋友们正欢快的采野花;飞机飞过足球场,孩子们正尽情的玩橄榄球;飞过树林,一群天使打扮的孩子们正在嬉戏玩耍这紧张的战争气氛与愉快而放松的和平气氛构成鲜明的比较,战前的幸福,快乐与战后的悲惨又构成鲜明的比较,这样又体现了当时战争的紧张气氛又暗示了战后的悲惨。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正在欢乐的玩耍,幸福的生活的时候却不明白这些飞机将会带来怎样的消息,让观众看了有一些不忍,有一些心痛,更有些气愤……[由整理]
日本天皇讨论当时日本的形式时说美国终止了石油的供应如同切断了日本的“生命线”,他回头呆呆的看着正在山坡上放风筝的孩子们,眼里充满了慈爱,之后他回过头来,慎重的决定发动战争;而另一场景:日本的战斗机飞过足球场时,玩橄榄球的美国孩子们抬头观望,却看见低飞的日本飞行员向他们招手,示意他们赶紧回家,暗示了那里“危险”。这些小小的场景,小小的动作却体现了战争的实质不是杀人,也不是伤害无辜的生命,而是为了下一代,为了下一带更好的生活,小小的场景,小小的动作却是精妙之“笔”。
尽管有战争的残酷无情,这部影片的另一看点却是人间最完美的东西——感情,影片向人们展示了感情是伟大的,感情的力量是无限大的。“每当看着西下的太阳的余辉,我总是期望能为远方的爱人送去温暖”这是伊夫琳给雷夫的信中的一句话,这句简单的话却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温暖,包含着伊夫琳对雷夫无尽的爱恋。雷夫坠机入海后,唯一支撑他活下来的信念是“要活着回去与伊夫琳在一齐”,唯一支撑他与死神抗争的力量是他与伊夫琳的感情的力量,唯一唤起他斗志的人是他最爱的人——伊夫琳。
反法西斯电影观后感(二):
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的电影《南口1937》昨日在北京昌平举行了电影首映礼。该影片由朱丹执导,孙看、孙洪涛、谢芳等演员领衔主演,紫微星空旗下青年演员孙看在影片中饰演男主角赵铁锤,是一个心中充满着血与火、爱与恨的有为青年。
影片《南口1937》以男主角“赵铁锤”的视角,讲述了以龙飞团长为代表的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土,护我长城的英雄壮举。影片中,实力派小生孙看饰演的“赵铁锤”,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迎亲的路上遭遇日寇袭击,眼睁睁看着自己未婚妻的父亲被敌军刺死,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化悲愤为力量,从此平静的生活被战争撕碎,他走上了血性抗战的征程,跟着孙洪涛饰演的“罗团长”一齐奋勇杀敌,在“罗团长”带领其部队与“赵铁锤”一齐经历了几场激战后,消灭了所有的敌军,最后在夕阳的余晖中,两人相互搀扶着到守城门上坚定的看着自己用生命守护的城池。
采访时,孙看说:“《南口1937》表达的不仅仅仅是不应被人遗忘的历史,也是给观众带来心灵的洗礼,期望大家能喜欢这部电影。”
反法西斯电影观后感(三):
第一次完整地看完《珍珠港》这部影片,《珍珠港》叙述了1941年12月7日前后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改变了人们的命运。两位年轻勇敢的飞行员和纯洁美丽的护士也未逃过这场战争的劫难。透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影片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胜利的辉煌和军人勇于献身的果敢精神以及主人翁的高尚情操。
而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1941年12月一个星期日的清晨和往常一样: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大人们在做祷告。突然,日本人的战斗机呼啸地从人们的头顶掠过,划破了夏威夷的天空,向珍珠港的美军部队发起了突然袭击。这是令人耻辱的日子,此后美国脱离了和平的孤立状态,进入了战争。这一天,世界历史的进程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珍珠港事件,只有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它,才能够得到较全面和真实的理解。比如在这次震惊世界的偷袭前,日本方面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就忧心忡忡地对幕僚说:我怕这样会唤起在沉睡中的巨人。
而美国方面呢在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想让美国能够再多的帮忙下欧洲战场的盟军,但当时美国人都天真的以为无论欧洲还是亚洲,世界大战的战场都不在美国本土,要想让美国参战等于是帮别国卖命打仗,这在一个执政须靠选票的民主国家肯定很难如愿,于是便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故意在南太平洋挤压日本,致使日本偷袭美国以激起全民愤慨,从而水到渠成地鼓起美国参战的民意。且不论这种说法真相如何,罗斯福总统想让美国全面参战的愿望,确实是因珍珠港事件而轻易到达了目的。
当看到小日本驾驶飞机轰炸美国舰队,和平的景象瞬间被击得粉碎——士兵们坐在船边聊天,鱼雷直穿过去,“人肉与钢铁齐飞”;妇幼们仰望着天空的飞机,炸弹朝头顶落下,火光与喊声一片……
日本人攻其不备,珍珠港不堪一击,航空母舰慢慢掀翻,无数人在水中挣扎,万头攒动,医院挤满了伤员和尸体。但是也正是这场空前的偷袭打破了世界还是没有战争的美国梦。
当听到罗斯福为了说服那些官员同意轰炸东京的一习话:先生们在我双腿残疾之前,你们大多数还都不认识我,那时我身强力壮无比骄傲,但是此刻我每时每刻都在想为什么上帝让我坐进轮椅,当我看尽国人眼中的失败情绪,此刻就在你们的眼里,我就想到上帝只所以让我坐进轮椅就是为了此刻,为了提醒我们证实自己,提醒我们永不放下,决不屈服。
为了说明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时候,身体残疾的他坚决不让助手扶着,坚强地用自己那残疾的双腿站了起来!从这,也是从后面的轰炸任务的执行,我深刻认识到,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只要你肯去拼,有着必胜的信心、信念!!我想就是就应这样,才能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所有事情都是这样,要有坚定的信念!要么你不去做这件事情,要么就必须把它做好!!!!
但是美军的轰炸当然会造成平民的死亡,但没办法,这是逼不得已的,这是战争,是日本人挑起的!但是无论怎样样战争只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毕竟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而战争则是在和平前的一场杯具
对战争的反思和总结,深刻莫过于以前身临其中的人们。记得有位日本二战作家在他的书里写道:“……不管在什么状况下,战争都是恶的体现,善只有在胜者一边,这是一种可怕的战争的论理。正因为了解了这种论理的可怕,残酷,我们务必竭力防止战争的爆发。”。
但是最让人佩服的还是爱因斯坦的一段话:“讲到那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的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鄙夷不屑。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光是骨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礼貌的这种罪恶的渊薮,应当尽快加以消灭。任人支配的英雄主义、冷酷无情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的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尽管如此,我对人类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遭到那些透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败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战争即便是象政治家所说的那样,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却不能否认争斗双方的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身不由己的平民百姓,所以最后的输赢唯有极个别政治家们能有坏或好的结果,对于以生命为代价的交战国平民百姓来说则是毫无益处可谈。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最终受害的都是生不由己的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各国和德国的人民群众。人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对待战争的态度也是如此,除了能够从中获利的极少数政客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愿参与的。
当然在体会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感情的完美。很难想象在如此残酷的战争片中,还能贯穿如此刻骨铭心的感情故事,战争与感情在这一刻竟然能如此完美地交融!影片用很多篇幅,铺陈渲染了珍珠港驻军护士伊芙琳和飞行员雷夫、丹尼之间的感情三角恋。这自然是个老掉牙的套路,导演在处理时却是少俗气多美丽。
我们经历了磨难,我们也变得更坚强,这是必然的结果,战争考验了我们,我们最终赢得了战争。
反法西斯电影观后感(四):
反法西斯电影《铁道游击队》观后感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谈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每当响起这首《谈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电影中游击队员扒火车,炸桥梁的镜头便一一都浮此刻我的眼前。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烽火连天的日子,重温着那一幕幕不朽的热血传奇。
电影《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是八年抗战胜利的真实写照。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微山岛上的游击队英勇抗击日本鬼子的英雄形象。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为了尽快占领中国,加快了入侵的步伐,不断地把枪炮运往中国,他们在中国实施“三光政策”无恶不作,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抗击敌人,中国共产党便决定在微山湖地区组织一支游击队,任务就是破坏敌人的铁路运输。因为他们来无踪,去无影,因此也被称为飞虎队。这是一群令人闻风丧胆的庄稼硬汉,是一支从百姓中走出来的抗日队伍,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副队长王强的带领下,他们在鲁南铁路线上穿梭着,袭扰敌人的铁路生命线,与敌人展开周旋,配合主力部队英勇作战,他们靠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拼搏的精神,就像钢刀插入敌人胸膛,打得鬼子魂飞丧胆,多次成功的挫败了敌人的进攻。最终,他们消灭了鲁南地区的鬼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整部电影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游击队员炸毁敌人命脉桥梁的镜头。这次任务直接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命运,决定着微山湖上百姓的性命。冒着敌人的重重防御,我们的游击队员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让两路火车对撞,最终取得胜利,顺利将桥梁炸毁,敌人最后投降了!成功的背后,总会有许多牺牲。鲁汉的死去,林忠的牺牲,刘洪的险些丧命。为了国家人民,这些英雄不惜流血牺牲。场景相当壮观,格外荡气回肠。
而影片中,让我觉得最痛快的就是以下情节:游击队长亲自出马,拿下了火车头,他用汽笛拉响了暗号,潜伏在火车上的游击队员们纷纷一跃而起,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肉搏战,有的用土琵琶敲敌人的脑袋,有的用鸡蛋砸敌人的脸,还有的赤手空拳,车上的老百姓看到后,纷纷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整个画面“唯美”,让人心潮澎湃,中国人是如此的机智和团结,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自然就顺理成章。
游击队员——这些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在险恶的环境下,从不害怕,从不退缩,始终持续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应对重重困难,应对人数远比我军强大的敌人,他们勇往直前,互相帮忙,互相合作,用歌声来鼓励自己:“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谈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更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期望,看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日子的到来,看到举国欢呼雀跃的壮景。
不仅仅男子汉可歌可泣,被日本鬼子严刑拷打但却不落一滴泪的方林嫂,一个女流之辈,性格却刚烈无比,也是值得大家敬重的侠女。这也是影片中的亮点。
影片中的激战场面连绵不绝,但也不乏有些许的暖暖爱意,给本来就是黑白影片的电影以暖色调,冷、暖结合,使影片的感情基调更加完美。
看完影片,我也深深陷入了沉思,中国抗战八年,就是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因为中国人民是不愿做奴隶的,只要全民族大团结,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必须能打败一切敢于侵犯的敌人。八年抗战,中国胜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了,然而我们的民族精神没有因战争结束而被淡忘,中国人民依然记住那笔财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足以证明这一切,黄继光为世界和平,毅然决然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千千万万英雄们在战斗中牺牲,那种舍小我,成就大我的国际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永垂不朽。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享受着幸福生活,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职责和使命为祖国富强做出贡献,有必要要用双手为中华民族撑起一片蓝天。我们此刻要做的,是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自己培养成才,这是我们为国家争光迈出的第一步。历史在向前,事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所鉴定的规律。在知识经济时代,经过无数屈辱与奋战的中国仍然将民族精神留在这个时代中,奋发图强,中国务必强大,中国将博采众长,坚持创新,勇于探索,无畏地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而这个理想,需要我们去实现。中国民族的无畏精神,仁道主义精神永不谢幕。
反法西斯电影观后感(五):
电影《世纪审判》观感
执行“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负责人阿道夫艾希曼受审,来拍摄艾希曼庭审电视片的导演LeoHurwitz想透过抓拍艾希曼眼神和脸部表情变化来证明法西斯主义者也是“人”而非“怪物”,结果他失败了。Leo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的人文情怀,他想探讨“法西斯本质的问题”。在他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法西斯”,一旦让人们理解了这点,我们才能“抵制住诱惑”,防范种族灭绝这类暴行再次重演。那么,Leo所说的“诱惑”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人性的优越感。
我一向认为人性首先体此刻它的动物性。动物会透过某种特殊方式,比如撒尿,来圈定它们的势力范围。它有多大的潜力它就圈多大,它有可能去侵犯同类的领地,但它无法拓展他潜力之外的领地。这被我们称为动物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在人类身上其实也有体现,人类大到能够组织国家、社会,小到拉帮结派,无不是这种本能的体现;那些能够圈定自己势力范围的人通常被我们称为“领袖”。与动物的本能表现不同的是,人类的“领袖”总是在试图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他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潜力就敢跃跃欲试,这就是人性,那种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比别人更优越更高贵的人性,而这种“证明”往往需要类似于“法西斯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段作支撑。
基于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一开动,对人的思想控制是无与伦比的,尤其处于敌对状态的人,那种“把人还当作人来看待”的人性就所剩无几了。有一部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片《女狙击手》,当片中女主角被问及击毙多少人时,她回答说:“我没杀人,我杀的是法西斯”;最近还有网传,某宗教称不杀人,但能够杀敌人。且不谈正义与否,当这些被意识形态控制住思想的人,他们是能够把某类人从“人”中区分开来,从而为泯灭人性的杀人行为找到能够安心的借口。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个纳粹头目艾希曼,即使应对自己犯下罪行的纪录片、证人控诉,他也能够一向面无表情地坐在那儿看着、听着,因为他根本就没将犹太人当人看待过,那么,Leo所说的人性在他这儿就无从谈起。Leo之所坚持要拍艾希曼的眼神和面部表情,甚至不惜因此跟制片人MiltonFruchtman发生冲突,是因为他坚信,但凡有一点人性的人,即使不担心“自己行为导致的形象后果”,也必须会下意识地对自己的暴行有所反应。事实上,在看纪录片时,艾希曼的确脸部肌肉抽搐了几下,这被其他人认为是笑,虽然Leo坚持认为不是,但不足以证明这是一种悲悯或忏悔式的人性反应,最后Leo承认在艾希曼身上没有发现他想证实的人性。
当然,他无法发现,因为法西斯主义早已完全占据了艾希曼的内心,甚至完全压制住了“潜意识”里面可能有的人性。所以,Milton的认识可能是对的:艾希曼所犯的反犹太人暴行是用来证明他能够忍受最残酷流血事件,“是思想优越性的象征。”这种优越感一旦占据了艾希曼大脑,我们还指望发现他“盔甲上的裂缝”Leo的不成功不在于他不了解人性,而是他没有了解“人”是完全能够被驯化成没有人性的魔鬼,只要他的内心完全被一种优越感占据着。
反法西斯电影观后感(六):
看了一部电影《夜袭》,首先这部电影的题材十分不错,但表现手法欠佳。
电影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以阳明堡战役为小背景,为体现抗战精神、民族精神、大无畏的气概而拍摄。其讲述的是八路军一二九师769团如何成功炸毁日24架飞机的故事。团长名字叫陈锡联,片中女记者也是唯一一个女主角叫郭晓娟,还有营长赵大力等。
影片以国共军队的冲突为开头,入戏十分快。而后日飞机的轰炸又使国共冲突军并肩作战,体现了影片所要表现的精神。同时又用一个女记者贯穿了全片,使残酷的抗战中多了一点柔情。影片深深的表现了陈锡联的汉子形象,但也无形的表露了他和女记者微微的花火,硬汉子也是人,人也有感情,多了一些感情,不光是誓死抗战的情感,这是和传统的抗战片的不同点。另外也从一个女子的角度亲身的了解了抗战,从她多次惊讶和惊慌的表情能够体现出战争是如此残忍,也给人以遐想。虽然女人加英雄的手法比较老套,但在这部电影中用的还是比较好。不足的是,那女记者在战地一向用的的照相机。在她被射死后就没有关于她的戏了,但是最后那个照相机呢怎样没了呢在结尾出现一下就应比较好吧。
另外,在八路军的英勇抗战中,也显露了智慧,比如在山谷走就能断定鬼子不袭击他们,声东击西连夜回撤,还有在飞机场激战时用油桶作掩护等等。不仅仅体现了抗战坚强的精神,也体现了抗战中的智慧。所以最后才能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这电影最大的看点就应还是战士们的精神,从练飞刀立志飚下鬼子的飞机,到小战士独闯飞机场结果被乱射而死,再到最后赵大力的“团长!三架了!”之后又英勇牺牲,无不感人肺腑。
影片拍摄效果确实不太好,很多电脑合成不太到位,但毕竟才投资了600万,还不及某些电影的十分之一,到这种程度已经个性不容易了。但是看这种电影,看的主要就应是一种爱国精神,而不是战争的场面效果和真实程度。它个性具有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好处,所以把它当做一步教育片来欣赏就应更好,想起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看的许多电影了。那没有什么好效果,不是都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操么。
大放假的,看看电影就应比天天没日没夜的玩电脑游戏强。各位天天开心。
喜欢电影,就瞎写了一点,写的不好,多包容。
这天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下午我查到了抗日战争的资料。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这场战争是血泪的教训,真是可歌可泣,这场战争一向在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勿忘国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zuowen/23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