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影评精选(一):
没有遗憾的不叫青春
对于《青春派》这样一部影片来说,剧情结构也好,导演技巧也罢,都显得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感同身受的如临其境,是被影像唤醒的真实经历。
青春有千万种截面,每一种都是一段阳光灿烂或是头破血流。而导演却选取了其中最最寻常的一种——高考。
看到黑板上逐日减少的倒计时,看到课桌上高高垒起的参考书与试卷,还有毕业照、成人礼……当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当荧屏上的某某某与记忆中的某某某忽然模糊成了一个人,我明白,心中某一个叫做怀旧的情节又开始一发不扣收拾的发作,而那些当时度日如年而此刻无限憧憬的日子,还有青葱时代策划过好久却始终没有说出口的告白,几乎一下子击溃眼泪的堤防。
近年来,主打怀旧的影片一波波的占据着舆论的热点,瞄准的正是逐渐成为观影主力的这一代人已然逝去,却还没有来得及遗忘的青春。但第一次,有人讲焦点瞄准了这个谁也绕但是去的话题——高考。虽然以前深恶痛绝的感受仍在脑海中挥散不去,但事后回想,那却是人生中最为充实的一段岁月。沉浸在题山书海之中,对未来的期望与对现实的焦虑交织,巨大的压力和满满当当的日程表,让很多事情来不得被思考。这样的日子虽然难捱,其实细细回想,竟也觉得少了许许多多的自寻烦恼。[由整理]
当然,有一种烦恼,即使是高考也无法驱散。
包括我在内,或许很多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每每努力想提高成绩,却并非思考到远大前程,而只是想与心爱的女孩考入同一所大学,在从烦闷而束缚的高中生涯解脱后,去继续对感情的追求。只是,其中的绝大多数,最终只是变成了青春期的一段小小插曲。而我们,往往也同居然一样,在越来越少的联系中懂得,原先距离和时间真的能改变一切,包括你自己认为坚不可摧的那一段没有说出口的感情。
只是很多年以后,我们才会后悔自己没有像居然一样的勇气,用一段告白为当年的刻骨铭心来结案陈词。
青春,原先就像影片最后彩蛋中侯孝贤客串的数学老师所画出的那个圆。你以为自己气定神闲,智珠在握,最后的结果,却依旧歪歪妞妞,惹人啼笑。
作为影片里唯一的明星,秦海璐饰演的老师或许像极了你我以前最为惧怕的那位谁谁谁。以前,你总认为他或她的天职就是与你作对,不许干喜欢干的事情,不许偷想要偷的懒,纳粹集中营式的残暴和斯巴达式的军事管理是你贴在她身上的标签,可当最后一堂课结束,当告别的时刻来临,你分明看见她红了眼眶。当大学放假回到家乡,听下一届的学弟说起,在她带的又一个高三毕业班上,她讲起刚刚送走的一批学生,言语间充满骄傲。你才会发现,原先要感谢她的话,竟如此如鲠在喉。
或许青春就是用来留下遗憾的吧。对师恩,对感情,对那些当年打打闹闹却各奔东西的兄弟。
青春派影评精选(二):
《青春派》:每个人的那道坎
第一眼看《青春派》是很搞笑的,每个人的高考生涯在不尽相同的状态下都有着相似的东西,同属于荷尔蒙涌动的生理期,属于那些可能的年少轻狂,也是时间留给每一个人的记忆素材,个中滋味万千,却各自精彩着告诉成人:我们的年轻,就是你们的过往。第二眼看《青春派》,无聊与无趣在不经意间袭来,尽管影片最终并未使愉悦的观看体验彻底沦为鸡肋,但一种混杂着各色挪用后产生的怪味,并无多大余味,怪只怪,这年头青春越来越廉价。
我清楚的记得很多影视名人推荐视频里的诚恳,也记得影片预告中疯狂混搭的喜剧效果。《青春派》并没有《致青春》《中国合伙人》那样正襟危坐解剖成长的大野心,也没有《初恋未满》《甜蜜十八岁》那样专注情感维度并一路到底,但却有着“派”这个字眼的青涩与暧昧。《美国派》是好莱坞厕所青春片的代表,尽管下限偏低,但成长线条梳理出来了,也就成了。《青春派》则在试图罗列青春期性冲动所致的种种出位行为时,倚靠高考这个核心事件为各个主要主角立个性,塑形象,试图自由表达。但可惜的是,高考是神圣的,尽管有英语老师揶揄一般的翻译说明这样的小细节存在,高考始终以其崇高的威望成为无论现实中还是影片里几代人心里的那道坎。
除了主角居然同学,其余大部分主角的脸谱化是影片最能体现国产电影近年来越来越风靡的重形式轻叙事弱点的典型。短短的90分钟需要呈现一年里超过六个主角的经历不容易,除却男主角最终给未遂的初恋致电贺新年时的那份坦然尚算水到渠成,其余大部分主角始终欠了一口气。好在包括秦海璐在内的绝大多数演员始终真诚,就算学生演员时而生硬时而过火,我们终能在编剧散布在影片各处的笑料下忽略这些不成熟。
《青春派》没能带给一个严谨的剧本以彰显属于青春期的专利个性,虽然开端和结尾同为毕业照时间,虽然故事横跨一年最终顺利剑指高考,但居然同学失败的初恋和他周围男生萌动的春心又占据了影片大部分篇幅,这种口号式的主旋律与自由化的情感潮混搭下最终的效果是:你满心欢喜的看完电影,却在散场后未必有兴趣咀嚼一下惊艳出场的侯孝贤为何只是画了个不规则的园。好在影片处处与时俱进,在超多现代化且不伤大雅的笑料下可看性很强。全片可能被观众谈论的除了居然同学的外化性格形象,还有就是类比于片中高考的“当初我考的时候怎样怎样如此这般”。但精彩的小段落却未能成就叙事的连贯,剪辑的干涩也未能达成应有的情感冲击力,就像很多走过高考时光的人一样,过了这道坎,人们更多愿意的是回味课堂课件的琐碎,而不是高考本身。规则限制,最终让《青春派》这道题不得不贴合某些规章制度,以到达全国传播的可能性。
看电影的,在《青春派》中能够找到人生中情感的坎,成长的坎;拍电影的,尝试了在游戏规则下尽可能让电影的代入感与可看性持续在必须水平线上,而似乎这规则也是个坎,而且可能是道过不去的坎。好在只要你足够温和,只要你是或者以前是高考大军中的一员,《青春派》就是能够一看的电影,没有启示,没有教条,但其呈现的,正好是属于每个人的那道坎。
青春派影评精选(三):
电影《青春派》开始后不久,原本安静的观众忽然异口同声地嚷了起来——呃,说“嚷”可能不太确切,因为声音其实并不算大,只是由于过于整齐、过于不约而同,因而着实让人忍俊不禁。说实在的,如果不是一秒钟以前,秦海璐饰演的撒老师错把“症(zhēng,阴平)结”念成了“(zhèng,去声)结”,我还不会意识到,自己正置身于一个怎样的观影群体当中——据我估计,全中国大概只有两种人会把纠正读音内化为条件反射:一是正在准备普通话等级考试的考生,再有就是(同时也更有可能是),即将参加或刚刚结束了高考的考生。而这无疑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在银幕被“青春”刷屏了整整一夏之后,《青春派》的出现多么及时、多么必要。
但是,把《青春派》放置于《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的序列中,或许根本就是在犯想当然的错误。因为无论是否以“青春”的名义,后两部电影的怀旧性质都极为明显。此时,青春更多的是作为某一特殊历史阶段(个体的或群众的)的记忆,被早已“长大成人”的叙述者召唤回来,并显影于后者自恋的回眸:其形象、价值、好处,无一不是经由“青春”过后的生存状态所确认和修订。一句话,昔与今、记忆与现实、青春岁月与“后青春岁月”的参差对照,构成了这种“怀旧”最基本的好处结构。而所有这些,在影片《青春派》中都不存在——在那儿,青春是进行时的(或可认为,本片中的“青春”较之上述两部影片,具有更强的“当下性”)。而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聚焦那些正值青春的90后、95后时,才会发现,青春也许本就是一个好处不明、面目不清的生命过程,有太多具体、琐碎的现实问题无法得到顺利的解决;而高考,无疑正是其中最大的“现实”——因为有了高考,那些看似是普世的、超越性的青春命题,包括性的躁动、身份的焦虑、价值观念乃至人生好处的困惑,都无一“幸免”地打上了社会历史的印记。从这个好处上说,至少在当下,任何无法正视或竭力回避高考的校园叙事,只怕都难以在呈述“中国
式青春”的过程中,显得真实可信。
当然,说《青春派》完全真实地反映了当下高中生的生活状态,显然是一种溢美。最直观的看,虽说北京的许多中学都有漂亮的制服套装,但一般只会亮相于“重要场合”,平时穿的依然是T恤和运动服。在这一点上,《青春派》也许更容易使人想起《十七岁的单车》《十八岁的天空》,乃至台湾、日本的“校园生活”。此外,主人公先前念的是政治,后面桌上却又摆上了化学,这种细节上的“失实”大概也只有对文理分科记忆犹新的高中生自己才会发现(感谢坐在一旁的男生不经意的提醒)。最后,我才不会告诉你,北京的中学老师对学生谈恋爱早已“心照不宣”!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本片的男主角被设定为一个16岁的少年(顺便说一句,董子健同学的本色出演神奇地将“呆萌”与“鬼机灵”糅为一体,绝对称得上影片最大的亮点):要说情感经历的话,这几个男生如果搁到现实中的高中生里头,那简直是……弱!爆!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不能遏制(还是“遏止”?……笑~)自己为《青春派》鼓掌喝彩的冲动。因为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直面高考就意味着在诸多条条框框之下完成一篇命题作文(导演刘杰如是说):外在的社会语境与影片的自身定位都决定了任何打着“青春”旗号的出格之举,最终都务必向主流价值回归——就个体层面而言,是对伦理职责的首肯;就社会层面而言,则是对高考合理性的重申(如相对好处上的公平性)。而即便如此,影片《青春派》仍然以其出色的发挥,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漂亮的分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本片中,你很难找到一个隐含的、在价值立场上具有权威性、真理性的成人视角——恰恰相反,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在片中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某种夸张的喜剧色彩,其中暗含的讽意自不待言——这也就意味着,本片没有试图用一种“过来人”的立场,将青少年的“不肖种种”纳含进同类题材作品中、屡见不鲜的“成长”模式;后者的核心命题永远是(教育)主人公学习、并最终认同于“成人/社会/既有秩序”的规范法则和价值观念,令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所谓的“成熟”(在这方面,电视剧《十七岁不哭》和《十八岁的天空》都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与之相比,影片《青春派》没有急于为男主角的“毕业照告白”定性
,而是高明地选取“述而不论”,从而避免了最最令人生厌的“说教”姿态(——有人反对吗?)。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本片在广大同样经历过高考“洗礼”的观众那里如此深得人心。
最后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注定无法与高考公开决裂,而我们的不满,又不应被简单地概括为某种“青春期症候”,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更易让人理解的方式,能够使我们与高考暂时性的和解呢?我想,主人公对班主任说的最后一席话,或许能够视为一种参考性的方案:“我们真的恨你,但也真的爱你。”——恨,是因为我们都经受过你的折磨和摧残,领教过你带来的压力与伤痛;爱,则是因为无论乐意与否,正是这些压力和伤痛,构成了我们青春岁月最重要的部分。这就好比,我不相信方才为秦海璐正音的观众,个个儿都是高考的胜利者;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在观看这部电影时,笑得前仰后合。
青春派影评精选(四):
中国人向来有悠久的考试历史,长达1300多年的漫长科举制度为我们带给了无数考试的素材。时至今日,范进中举时的疯狂或许已经不再呈现,但对于考试本身的热衷却仍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初考、中考、高考、考研、考博、托福、雅思、考公务员……中国人可谓活到老考到老。
当然,在众多的考试中,高考依然是最重要的一环。每逢六月则各种奇招倍出,纷纷为之让道,所谓天大地大高考最大,全民关注的目光每年都让原本就闷热的六月更加热浪滚滚。说到底,在这个没有更多惊奇的年代,高考已经是一道另类的奇观,让我们体验着不同平常的感觉。
在这种氛围之下,由刘杰执导的《青春派》的出现或许不算突兀。相对于前段时间那部在黄冈中学拍摄的《全城高考》,这部由黄冈广电出品的作品更关注高考者的内心自我,于是本片观众也会注意到出品方里面的黄冈要素。说起来,黄冈作为高考的神迹之一,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大概都以前咬牙切齿地做着他们的试卷复习高考。只是不明白两部关于高考话题的作品都跟它有关,到底是巧合还是故意。
作为一个喜欢边缘题材的导演,刘杰选取高考这一热门话题确实有些一反常态。然而,相对于国内娱乐氛围中高考近乎被禁忌的现状,或许拍摄高考题材其实才是一种真正的另类。而且,虽然是拍摄这样相当严肃的话题,他也试图以一种非主流非官方的方式来诠释。
高考是一大群人陪着一个人在受罪,哦,或者也能够说是在成长。漫长却又煎熬的时间里考验的不光是自己,董子健饰演的居然,就在表白失败、高四复读重新开始高考冲刺,此间的利害关系,父母、老师、老师和同学都会给予压力,当然更为紧要的是自我对个人的认知。
世界从来都不是我内心的世界,虽然叔本华、尼采都以为世界是他们的意志,但至少不是我们的意志,当然也不是居然的意志。其实,从某种好处上讲,高考更像是一个加速器,它让那些稚嫩的心灵在煎熬中迅速成熟。或许,只有在复读的过程中,居然才看到黄晶晶(安悦溪饰演)之外的世界。
如今的世界早已经不是当初的蒙昧年代,所以也不会再有那种天真到一无所知的女生。其实就生理发育而言,女生要比男生成熟的更早。在一个不再有各种强制限制的年代,十七八岁的女生事实上已经远非同龄的男生所能理解。对于刚刚开始的恋爱感觉来说,青春其实就是一场错位的故事,而在这其中谁先成熟谁掌握着主动。于是,本片与《那些年,我们一齐追过的女孩》一样,又明显处在内心世界女强男弱的局面,即便电影中的恋爱不能成功,事实上也会给一些观众以某种自我认可式的期盼。
青春派影评精选(五):
当年是因为对一个女孩的承诺而支撑着我熬过了暗无天日的高补生活,之后也是因为那个女孩我选取了生活四年的那座城市和那所大学,尽管之后终究没在一齐,但是每想起高中生涯,那段故事总是会占据很大的空间,所以,当看到《青春派》里居然在高补生活中被黄晶晶的一举一动所左右,看到居然为了对方一条若有似无的信息而欣喜若狂,为对方一个小小的谎言而坐立不安时,我认定,那里面讲述的才是我的青春故事。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像居然那样在拍毕业照的时候,站出来向心仪的女孩表白,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单纯到只为少年怀春而放下高考,放下那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居然展现的是一个肆无忌惮的青春。看着座位前后无数次的传卷子的场景,仿佛把我带回到那个只会低头做题无暇抬头望远的年代。上大学遵循“及格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宗旨,而高三却是永远在为自己没能多考一分而捶胸顿足。你身边的死党总有一个是老师常常拿来教育别人的反面教材“你想学XXX么?人家又不用高考,人家老爸是谁谁谁,人家将来又不愁饿死……你行么?你们行么”在那个既朴实却已经开始拼爹的年代,好像只有全身心备战高考才是唯一正经的事情。
一年以后,同样的毕业典礼,同样的居然喊停了正要准备拍照的全体师生,同样的泰戈尔,却讲出了不同的话。居然对撒老师说,我们不会忘记你,因为我们是真的恨你,我们不会忘记你,因为我们是真的爱你。相较一年前,居然和他的小伙伴们长大了,成熟了,如果说一年前的表白,是为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画了一个激动的感叹号,那么一年后的告白,则是为自己的高中生涯画上了一个平静的句号。句号没有感叹号那么感情强烈,但是那句歌词怎样唱来着: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且,一年后的泰戈尔名言,居然没有抄到手上,也在说明,或许,第二次的告白才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刘杰导演很好的把握住了影片的节奏,既没有让高潮来得太早而让影片慢慢归于平庸,也没有刻意的设置煽情的台词和桥段赚取观众的眼泪。一切就那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居然是每一个有过高中或者高四生活的男孩子的缩影,有那么一个暗恋着的清纯女孩,有几个总能一拍即合的狐朋狗友,有那么一个让人恨之入骨的班主任老师,有一间恨过也想念过的教室……然后很多年之后,当你怀念这段生活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那个清纯女孩的样貌,却能清晰的忆起当时心跳加速的感觉,狐朋狗友们不再常常联系,但是想起来却还是暖暖的感觉,也许忘记了班主任老师姓什么,可他(她)当时站在讲台上怒不可遏的情形却恍如昨日,那间让人恨之入骨的教室,却好像再回去看看,看看以前坐过的位置如今是坐着学弟还是学妹?
这样的青春故事不靠意淫,而是切切实实,但却并不让人觉得满眼尽是苦楚。《青春派》让人感慨,感慨完之后还会潜藏在内心里久久不能释怀,因为那里讲述的正是这一代人的青春故事,试问,谁能轻易释怀自己切实经历过的青春?
青春派影评精选(六):
上了电影专业的研究生后,写过了很多关于电影的文字,但那多是为了作业强加的论述或是为了考试无奈的描绘,已经好久没有像以前那样在看过一部电影后马不停蹄,激动不已的在mtime写下一段段稚嫩但满含热情的话语。
过去的两年使我对电影研究者、电影制作者与单纯的电影欣赏者的区别有了深刻的体会,深入到电影这项庞杂工程内部的人往往因为忙碌与挣扎而忘记了电影最初带个自己的完美与感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导演在学生作品或是毕业初期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那种热情与才气在经过了几年十几年的电影职业创作后被洗刷的荡然无存,有的只是程式化与堆砌。看似每一天在忙的还是电影,但是真正对于电影艺术与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影片、有什么追求的思考越来越少,以至于感动越来越难,创造出感动的潜力当然也随之越来越弱。
看完《青春派》后我又有了高中、大学时期的那种想写些什么的冲动,不是因为这部影片是今年观看的几百部影片中最出色的一部或几部,而是因为影片所讲的故事与体现出来的情感是我这个89年生人的80后所真正能感同身受的。想比较同是回忆自己青春题材的影片《致青春》与《中国合伙人》,毫无疑问《青春派》与自己的人生轨迹有多的多的重合点与相似点。影片的故事并不奇特,就是讲一个男孩儿高三一年与复读一年的生活,很多场景在没有出现时我都能清楚的预料到,连男主角各种早起、跑步、苦读、呐喊、洗冷水澡,同时配着节奏明快的歌曲(《我的天空》)的组合剪辑都被我猜到会在影片中后段出现。这一方面说明了影片的俗套、或是有足够观影经验的观众会觉得影片小儿科,但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也恰恰说明了影片确实真实的触动了有那些同样经历的人的神经。
我在观影的过程中与后就不停的回想着自己的高中生活与高三那年,那年我看过一部就叫《高三》的纪录片,那时还没有cctv9台,那时我对纪录片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cctv10的几个节目,那时还没有接触过电视台体制外的独立纪录片,那时的我还想都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也会去拍纪录片。看完之后对我触动很大,当然那时我对影片的技术与手法还基本没有概念,所以压根儿没有往那方面想,触动我的当然还是影片的资料。影片以极为写实的手法记录了一个偏远穷困的县城高三一个班一年的生活状况,朴实而真挚,对那个时代、那个地区、那样一群孩子的展现客观而真诚。我清楚的记得我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在黑板的一段用粉笔写了一行字推荐给班中的其他学生看,最好是能和父母一齐看,而黑板的那一头则写着高考的倒计时。
回到《青春派》这部影片,当然,作为一部国产青春题材的影片,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如剧情俗套、表演夸张等症结,但是纵观全片,其完成度之高是让人欣慰的。国内每年超多生产着完成度低下的影片,简而言之就是故事有极大缺席或是让观众感觉没讲完、言之无物。细化到剧本层面,能够看出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是了解中国当下高中教育、了解高考、了解高中生心态的,做的这一点对中国编剧来说太难太难了,多少编剧每一天应对着自己的电脑屏幕写着自己不了解的故事,塑造着生搬硬套的人物,挣扎中让自己都难以信服。
不明白是编剧导演选取的情节或是细节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还是凑巧片中出现的那些场面都让我也赶上,总之,美丽而严厉的老师、各色奇葩同学、喜欢的女生、打架、住校宿舍夜聊、踢球、看着烟火的自习、往宿舍的柜子里一件件放好吃的……都和我的高三经历惊人的相似,更加神奇的是影片拍摄所选取的学校也和自己的母校惊人的相似,校门、操场、宿舍、找毕业照的场景几乎完全一样,这样的代入感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我想没有这么强烈的代入感也不会促使我一口气写下这么多文字。
高三那年真苦啊,但又是多么让人怀念啊,很多年份我们匆匆度过,不明白自己干了点什么,更记不住自己干了点什么,但是,高三,是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年。那一年、那些人、那些事,一部影片能把回忆全部勾起。我不喜欢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对每一个人来说的不平凡的高三那年,苦、乐、累、痛,就算都换成四子成语都还是显得苍白,就让我们所有经过那年的人心存感激吧,感激以前的高三生活、感激老师、感激同学、感激那没有最终走到一齐的初恋、感激以前付出拼搏的自己。那肯定不是我们人生经历中最快乐的一年,但肯定也不是我们最黑暗的一年,让你那无数记忆在遇到《青春派》这样的电影后被唤醒,在你内心深处,它会永远在那里闪着耀眼的光芒。
青春派影评精选(七):
青春是稀里糊涂的,横冲直撞的,口号的,口号的,口号的,经历过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时候总懵懂却觉得前路很清晰,那时候总迷茫却觉得有梦想就有无限可能,那时候还是暗恋不敢说出口却再也不会有那样的单纯,那时候高三,残酷,高压,沉闷,却在愣头愣脑的青春面孔中透露着一股子鲜活。这样多完美,可惜没有这样完美的电影,拍过的几部关于高考的青春片,实在不敢恭维。直到《青春派》——这实在不是一个讨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完美影片,完全因为它建立在童话的云端上,尽量少地去描述那些压抑的存在,将更多视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并且这种情感完美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国高三所想象的那般,所以,完美出现了。当一种你想象中的完美突然袭击到你,而你潜意识中一向期盼这种完美,那么火花就这么倏忽而至。
这天夏天北京很热,全国也很热,青春片也跟着热。我是盼着像《青春派》这样的小成本影片走红的,不仅仅是因为它这样如童话一样完美,还因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范。如果走打斗路线,中等成本的电影《激战》就应是一个标本。但小清新的,唯《青春派》。这部片子的档期不咋地,前有狼后有虎,对于中国院线经理而言,没有大明星的《青春派》不会讨他们的喜欢。但我说的正是明星这块。该片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角成功。虽然秦海璐贡献了这两年她最棒的配角演出,但男一号董子健才是亮点。这个据说是某大牌经纪人公子的90后演员,一出道就风华正茂。客观地说,很不错。无论是那股子青涩劲儿还是生猛的眼神,甚至有时候你都会想,这样的沉稳,像一个93年生的孩子嘛。前途无量。片中的几个女学生选得个性像高三生,很有代入感,而男一号周边的几个小伙伴,则各有性格,很好的调动了观众情绪,让人坠入其中,重回高三。嗯,多完美的高三啊。
青春电影能让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时,跟同学在宿舍说着脏话说着理想,在课间休息时对着走过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欢的女孩经过,她的小腿像葱白一样干净,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张国荣,想起自己的感情和友情,眼泪飘洒而至。看之前并没有对这部影片抱多少期盼,拭去眼角泪的刹那扭头看了下四周,正有与我一样的动作在想念着各自的青春。
青春派影评精选(八):
青春是这样的一个派
一、关于开始
硬盘太满,要删掉点才能下载新的电影,先挑选一些片名比较恶俗的,瞄一眼再删,于是《青春派》就成了喵删的首选。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对于这样的片子,拉进度条是务必的。一部讲述青春的片子,取了一个这么直白的片名。肯定不是模仿《美国派》,在国内的语境和尺度下,你看个毛啊,哼!但我居然看完了,最后居然还有些小伤感、小励志。本文不打算剧透,也不会是观后感。想剧透找度娘百科,想扮文艺上豆瓣时光上看影评一箩筐。无非就几个关键字:青春、初恋、高考、失恋、成长等几个烂透了的字眼。稀里哗啦一大堆,我都不明白他们在炫耀什么?你都没越过一本,谈什么高考啊?你都没谈过恋爱,谈什么失恋啊?你都还这么幼稚,谈什么成长啊?你丫这么丑,你有青春吗?。。。。。。于是,我想和你们谈点别的。。。
二、关于晶晶姑娘和晓凡妹妹每个男高中生的心里都藏着一个暗恋的姑娘(除非读傻了或是弯的),按此刻的说法叫“女神”。几乎每人都有,只是审美观点的区别。而且也贴合2-8原则,20%的女生占据了女神的位置,剩下了80%的恐龙,更有意思的是越往上走,大家的重合率越高,换句话说,大部分的男生的女神是同一个人,最高级别的,我们称之为“校花”,当然往下走就是“段花”和“班花”了。(TM有点扯远了)大部分的男生都在睡梦中和心中的女神手拉手,在臆想中和一大波情敌玩着殊死搏斗的游戏,但真正敢告白的几乎没有。你要是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告白,那你就是男主!他做到了,念了三句半的泰戈尔,于是他就成了男主。晶晶姑娘是你向往的人,晓凡妹妹则是向往你的人。这两个主角的设定代表的人世间最悲催的情事:你爱的人不爱你,爱你的人你不爱她。怎样选?世上的事儿没有比这更恶俗了。(搞得你很有选取似的!)晶晶在上海遥不可及,晓凡在身边近在咫尺。这样的待遇也只有男主才有,大部分的男生只有晶晶,没有晓凡。晓凡们都窝在书堆里,她们的目标是名校里的学长们。所以说,有晶晶的高中是正常的,没有晓凡的高中是不完整的,如果连晶晶都没有??那你真的是在读书了。
三、关于撒老师我对姓撒的人没有好感,比如撒贝宁。但我对这个姓撒的班主任反而没有抗拒,原因有二:1、她是秦海璐演的;2、演得很真实,班主任就是她这样的。其实第二点是和自己的年龄和阅历有关系的,换做自己是刚毕业那会儿,肯定对这个班主任恨之入骨。撒老师的名言很多,诸如:”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播,等于白活“”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他个无怨无悔“。。。。。。此刻听来,真是句句箴言啊,当初怎样没听进去呢?撒老师最厉害的地方不仅仅如此,她还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富二代能够越过高考直接去留学,官二代能够凭很低的分数被录取。哪怕你爹是中石化的,你也不用怕。(中石化很厉害吗?)”你拼爹拼但是,还不拼你自己。你一个三无人员,无钱无权无势的,上个像样的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要不然你怎样办呢你!“撒老师是一个真性情的老师,她就明着欺负你歧视你,而不像其他老师一样,嘴里说着一套,心里想着一套,手上坐着又是另一套。素质教育是讲给鬼听的,既然是应试教育,就就应有更多的撒老师!如果没有撒老师们恶语连珠般的棍棒式管理,你们哪里有机
会在大学里肆无忌惮的逃课、抽烟和泡妞?应试教育是一种震撼教育,它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高中毕业生,让他们误以为高中是学习的终结,大学是放肆的开始!
四、关于同学与同伙很奇怪的是,每个人记忆里总有那么一个有钱的同学,一个家境不好的同学,一个很努力成绩却不好的同学,一个有点娘炮的同学,一个很高的同学,一个很胖的同学,一个”混社会“的同学。。。。。当然你还需要一个女生和一个暗恋你的女生。这部电影基本上都齐全了,唯一的遗憾就是缺一个胖子。比如《那些年》,胖子就很有用。胖子的好处在于,他既能够是男主的绝对同党,也能够是女主的永久备胎。胖胖的,能够很傻,也能够很可爱,你看,大部分的暖男都是胖子。所以,无胖子,不青春!更奇怪的是,在荷尔蒙高涨的时期,同样也存在荷尔蒙跑偏的时候,一个班级之中,总有那么一个娘炮。好像段长在高一分班的时候,有意每一班分一个似的,按照此刻的语境,就应是”充话费送的“?本片的娘炮过于精彩,我将另给一个part详细叙述,见后。
五、关于男主和女主男主是一张白纸,百度了一下,居然还是在职高中生,老妈是王京花??那解释就合理多了。这老弟确实很”稳“,完全看不出是个素人,在镜头面前比专业演员还淡定,只能说是个天才。唯一不足的就是脑门瓜子有点大,颜值有点低,呵呵。女主就有意思了,网络上骂声一片,我猜都是被《匆匆那年》、《致青春》、《同桌的你》给害的!这三部青春都是堕胎的青春,没堕胎的青春能一样吗?有堕的,只能找成熟的演员装嫩来演学生啊,既然是成熟的演员肯定是贴合大家的幻想嘛!我还是认为,晶晶姑娘成天瞪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还是掩饰不了成熟于主角的现实,但是电影有交代了,她比男主大两岁。至于到底熟不熟,自己百度吧。真正的高中生就应是晓凡妹妹这样的。梳着小辫子,走起来一跳一跳的。也能够剪成短发,很知性。
六、关于电影好像这一段开始写正题的感觉啊,呵呵。这是一部非典型类青春电影,超乎于我们观影经验之外的,因为我们看过太多匆匆、致青春、同桌、那些年之类的畸情片,一度幻化为青春就是那样的:一群高颜值的青年人在恋爱、分手、偷尝、甚至堕胎。其实,这是他们的”青春“,不是你的。以上种种和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你的青春里只有:书本、试题、预习、复习、练习、考试。运气好的,外送一段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初恋或者是注定没有善终的恋情。这才是青春的残酷之处。这才是中国典型类青春电影。这是一部让高考贯穿首尾的电影。高考在那里不仅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叙述的主线,所有的人物、情节的发展都按照两次高考的时间点有序的向前推进。肃杀的气氛、撒老师的主角设定都是极具现实好处的。这是一部贴近生活接地气的电影,没有俊男美女没有风花雪夜没有狗血剧情的三无电影。极大还原了当代高中生的生活现状。演员们也是本色出演。这是一部成功的文艺商业片。很难得导演在叙事上对细节的把握和剪辑(比如卖参考书、离婚等情节)关于电影不用讲太多,网上的影评都很牛逼,自己看去。唯一的遗憾,就是大团圆的结局。我始终认为喜剧是一部好电影,而杯具是一部杰出的电影。比如男主最后再一次落榜,
只能进蓝翔或新东方之类的。
七、关于娘炮小飞飞飞飞的名言:”女人甩男人有三种可能:一是他长得不好看,二是他没有钱,三就是他身材不好“”要想忘记一段感情,方法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和新欢“小飞飞一开始是令人生厌,有点过分的拿捏腔调。之后我在网上找了半天,实在找不到这个人的从影经历,那只能证明这是一个素人的本色出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实在是太TM娘了。但小飞飞是敏锐的,每一句话不是充满哲理就是一语中的或者一语成谶(老撒车祸),他起着扮笑搞怪的开心果作用,也凝聚着大家的友谊直至毕业。能够说没有小飞飞的高中生活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真实的,好基友胜过好女友。看小飞飞的表演一向让我觉得似曾相识,看完之后一拍大腿,顿悟,小飞飞简直就是大话西游里瞎子的年轻版嘛!我约摸着小飞飞的神态和动作设计就是参照着瞎子来演的。
既然都玩泰戈尔,那就借他的话作为结束。”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着。“——泰戈尔翻译过来就是: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身边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zuowen/23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