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千岛湖的相识,源自于40多年前。
第一次吃冻米糖,是四婶婶头一次到家里来,那时她还没有跟四伯结婚,是跟着四伯来家见祖母的。四婶婶是淳安县城人,因那年四伯参加建设新安江水库而认识。到底是城里人,派头就是不一样,四婶婶给祖母一块上好的布料,给我们这些小罗罗每人几块冻米糖。冻米糖里有芝麻掺进,吃起来特别香。于是,我特别盼望四婶婶与四伯的婚事能成。后来,如我所愿,四伯真的娶了四婶婶,冻米糖也有的吃了。
而四婶婶的油麦糊,薄如纸片,省油,雪白雪白的,咬一口犹如在吃雪花,融化在嘴里,香味却含在口腔里,久久不离去,韵味十足。只见四婶婶把大铁锅烧热,冒青烟才停止烧柴,滴几滴香油在打湿的抹灶布上,把抹灶布在锅壁上擦拭一下,沿锅壁把糊粉迅速一浇,每次糊粉的量是普通妇女做油麦糊量的十分之一。四婶婶见糊粉一白就起锅,一张白白嫩嫩的油麦糊奇迹般出来,没有香油的气味,有着冬天冰凌子的晶莹剔透。
冻米糖和油麦糊,使我记住了淳安。我私下里认为,淳安这个地名,一定是世界上盛产天使的地方,否则出不了这么美味的零食。
而我真正第一次走进淳安,是敲着锣、打着鼓去的。
弟弟找了个对象,是淳安县许源乡江村人。结婚那天,我们一行10多辆小汽车,浩浩荡荡地一路沿着320国道,过富阳、穿建德,蜿蜒地沿湖而行,花了六七个小时,傍晚才到达江村。雨中的江村,别有一番风味,使我这个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外乡人,有一种亲近。站在弟媳家的院子里望出去,便有"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树"的感受。山中劳作的乡民,穿着红色的雨衣,在微暗的夜色中,和山里的杜鹃花一样灿烂。那夜,听着山里哗哗流淌的溪水声,闻着新鲜的泥土味儿,我,竟兴奋得一夜无眠。
淳安的形象从此在我心里高高竖立。有时,到千岛湖划船,看山色空蒙的奇妙;有时,坐车经过淳安,看岭上青翠的茶园;有时,到淳安乡下农庄,品新鲜而又水灵灵的蔬菜。再后来,千岛湖、淳安,这些无限大的词,变成了我的精神之乡,根植于我的思维之中。
如今,我再一次进入淳安,再一次亲吻千岛湖。
应邀参加淳安枫树林镇的双色采风节。车过上江埠大桥,行驶在淳杨公路,一种爽气油然而生。雨雾空蒙,滴着翠色的新松,撑着蘑菇型树冠的樟树、路边的鲜嫩嫩的小黄菊、倒影在湖里的青山、平静而空旷的湖面,都一一轻巧而迅速地向后推移。一念之间,往往容易超速。车子在道上飞驰,车身平稳得很,车轮仿佛飘了起来,真感到高速是一种享受,一种向新生活的冲刺。
车到枫树岭镇下姜村,心立刻被盛得满满的。
下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由于前后四任省委书记的下村蹲点,而变得不再普通,从此走进了新的时代。在深秋的雨声中,走进下姜村的"思源亭",默默朗读数百字的总书记回信,一股暖意顿时扑面而来。"思源亭"对面的农家,堂屋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总书记画像。据主人介绍,总书记在下姜村蹲点时,曾经在他家住过两夜。总书记句句暖心窝的话,至今还在他的脑海里闪耀。距"思源亭"不远处,有一座还在修缮的平房,这是下姜村曾经的村委办公地点,从低矮的围墙望进去,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当年热闹的场景。老书记说,当年总书记就是在这座平房里,与村干部一起规划下姜的未来,一起探讨党的群众观点。老书记明亮的眼神,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走进新农村建设展示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展馆中央的下姜村规划的模型。现在,这种理想的状态已经变成了事实。四周墙壁上挂着各种各样的照片,浸透着四任省委书记的心血,赋予了下姜村一层独特的精神气质。在的外乡人眼里,下姜是天堂,下姜是轻盈华丽的丝绸,是世外桃源。
下姜村的美在于一个"野"字,没有多少人工的痕迹。高高的青山,是下姜村的灵魂,走在林间的黄土上,空气清鲜,一路行走,畅怀呼吸,胜似氧吧,山风在此时被染成绿色,喜悦的心情像蓝天上飘浮的朵朵棉花糖。因此这里的气温比较低,在下姜村度夏避暑,是完完全全脱离了人间的雾霾,能清清爽爽地做一回神仙。一个下姜村,牵起人间与仙境的手;好一个下姜村,撩拨起诗歌的冲动。她既是诗歌的接生婆,更是诗歌的保鲜剂。
到过下姜村的人都知道,最让人动心的便是那条悠悠青溪,当地人叫枫林港。小溪流过下姜村,便留下了妩媚,留下了温润。应该说,这条发亮的小溪,给了下姜村肉麻老土的情话。小溪哟,下姜村不会对大海大声呼喊,不会对日月吟诗作乐,不会对世人娓娓而谈,只想和你说说话。一生只和你说话,使下姜村的天空从此没有了忧郁,枯萎的花园重新万紫千红;一生只和你说话,是下姜村存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理由。这条100多米宽的溪流,把下姜村一分为二。溪中有鹅在嬉戏,不时发出高亢的叫唤声;有三四条搭石,在奔涌的溪流中稳立。有一位老人披着雨衣在搭石上跳跃,宛若一盏久远的油灯;北岸有栈道,卵石铺地,树干作栏,可以一边聆听溪水的歌唱,一边迎着风和雨,使细微的心思,骤然有了花瓣;溪上有两座桥,一座是石拱桥,两墩三孔,在拱形之处还有10个小孔,适宜溪水穿过。在桥的两头,各有两株百年老樟,高大,叶茂,伸出巨大的手臂,蜡黄的树叶漫无目的地飘游,一片,两片,油画一样的脱俗。上游200米处,有一座廊桥,连接村子的南北,任何时候看她,那种感觉,飘然欲仙,就像手术刀拨拉传说,时间捉弄爱情一样,让人一辈子心痛地记得,永不释怀。而雨中的廊桥,给人渴望温暖的情怀。好的风景如同下雪,寒冷中风景如画,肃杀中隐逸情趣,廊桥就是这种画面,就有这种极致的神韵。
漫步村里,沿着一条条石板路漫步,户户农家白墙黑瓦,新农村展示馆、省委书记到过的访问点等穿插其中。石板路有点特别,宽约2米,中间是并排三块的青石板,两边是卵石铺就。据下姜村老书记介绍,青石板下面是排污通道,把所有农户家的生活污水进行了纳管,统一排放。好客的村民,拿出了淳安的小吃,给远方来的客人免费品尝。我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在倾听着山风的召唤。喜欢穿梭在下姜村的小道上,一幢幢徽派的白色楼房,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中,忽隐忽现。稚嫩而雄浑的空气,在雾气里弥漫开来,吹醒小村那条清冽的小溪。我喜欢这样的环境,喜欢这样飘荡着树叶的卵石路,踩上去咯吱咯吱,散发出典雅的书香,穿透清新的空气,翻卷着失落。传说中的仙境,也不过如此吧;随处可见散落在道旁、溪边的野花。一丛丛,一簇簇,毫无顾忌地在道旁待客,在溪边盛装起舞。如果你有闲情,可以去采一把,把花瓣轻轻地放在溪水上,让它跟着溪水缓缓流动。卵石在溪中安静地随想,村民们把它铺在路上,使村子有了诗的温暖。山间的小路,多是这种模样。竹林深处,卵石路夸张地蜿蜒上山,把空气磨得光光的,青光闪闪,就像老农腰上挂着的采茶篓。
到过下姜村的人都知道,处于深山老林中的小山村,至今还保存着那一份遥远的旧时光。那些完好无损的百年老宅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立在天井里,顿觉清凉如水,一股泥土味儿弥漫开来,慢慢进入我的鼻孔。屋檐下有栩栩如生的木雕,闪着艺术的光华。我仿佛听见牧童吹笛的声音,从遥远的古代传来;仿佛看见年轻渔夫撒网捕鱼,挑着满筐的鱼挥手远去;似乎既听见和尚师父的念经声,又看见和尚作揖后冲天而去的怪模样。那些粘着灰尘的木门,那些隐含"福禄寿喜"的窗棂,那些粗大的廊柱,那些长满青草的小瓦,都在张望,张望悄悄流逝的时间。楼板下的燕子窝,灰白如童年的欢笑;墙门上龙飞凤舞的墨宝,在透视着历史的传奇。座座古宅,是纸一样的轻盈,却有千斤的性格。
下姜村的民宿也极具特色。体现的是自然与生态、田园与休闲。喝的茶,是村民自家山上采摘的;泡茶用的水,是山泉,含在嘴里,能充分咀嚼春天的味道。下姜村通过改造,一改落后的面貌,实现了餐饮、住宿、观景、采摘、红色采风一条龙服务。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餐饮需要的蔬菜都是自家种养的,竹林鸡、土猪肉也是一大特色。路前山坡上种满了许多农作物,有桃子、葡萄、杨梅这样的水果,有茄子、丝瓜、南瓜、四季豆、土豆这样的时令蔬菜,有番薯藤、马兰头、狼荠根、龙爪菜、荠菜这样的野菜。这样的菜肴,有一种乡野的热闹,在透视着精神的光,刻意营造夸张的善意,让我们的胃狠狠地锻炼了一下。
总之,总之,置身美丽画卷中的我们,好兴奋哟!
下姜村的竹林间激荡着秋天的故事,片片落叶回忆着时光的传说。我的心中忽然领悟了:下姜村就像国画中的空白,存一个省略,令人遐思万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zuowen/33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