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教案教学设计

  《采薇》是《诗经》的《小雅》一章,是一首描述战争的史诗。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采薇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诗经采薇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

  诗经采薇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诗经采薇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3725758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edu.yahoo001.com/shici/164294.html

相关推荐